每個人一生的歲月有限,如何運用有限的時間,讓生命發揮更大的意義,做到如大師的「人生三百歲」,這就需要時間管理的智慧。請問大師,您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呢?
我們在世間上生活,與我們最有關係的,第一個就是「時間」,再來就是「空間」的問題。
記得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將自己奉獻給社會大眾之後,一生就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還比別人更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不但在殿堂、教室裡講說弘法,在走路、下課的空檔,甚至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稿。幾乎每一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壽命在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歲嗎?這就是我主張的「人生三百歲」;這三百歲不是等待來的,也不是投機取巧來的,是我自己辛勤努力創造出來的。
除了夜晚睡覺,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歲高齡,如果將每天吃飯、走路、上廁所、洗澡的時間全部扣除,還剩下多少時間呢?真正能夠發揮智慧,奉獻社會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學會善用零碎的時間,在等車子、等客人、等上課、等開會、等吃飯時,訂計畫、想辦法,或思考文章的內容鋪排、佛學上難懂的名相,或回憶讀過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不但培養我集中意志的習慣,也增進我從「聞、思、修」進入三摩地的能力。過去幾十年,我南來北往,乃至國內外來回,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局限的空間裡,正是我思考、寫作、用功的最好時光!
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能夠縱心自由,達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現了泱泱宇宙的全體大用。因此,時間的管理,要有正當性、建設性和成就感。我們平時為人處世,說話要說有「三百年」功用的話,做事要做「三百年」長久的事業,如此,人生的歲月雖然老去,但時間卻能帶來成就、歷史與功德,此即所謂的「精神不死」。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