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七日,「川習會」中爆發美砲擊敘利亞事件之後,美國務卿提勒森於四月十一、十二日訪俄,訪問結束前,俄羅斯總統普亭決定接見並進行閉門會晤,然後由俄外長拉夫羅夫和提勒森共同發表談話內容總結。十三日,普亭高調接見中國副總理張高麗,確認五月出席中國「一帶一路」高峰會議。普亭對待美中兩國特使的冷熱姿態,試圖傳達一項政治訊息:莫斯科一方面保持俄美高層對話而維繫低度信任的俄美關係;另一方面,持續深化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中俄之間擁有世界最長的邊界線,這決定了俄羅斯把維護中俄友好作為遠東戰略的安全基石。二次大戰結束之際,美蘇建立了雅爾達世界體系,在朝鮮半島形成軍事共管狀態。蘇聯軍隊控制中國東北、蒙古和新疆,藉此籌碼要求與中國結盟,其目的在於使中國在美蘇對峙中站在蘇聯這一邊,同時以外蒙古獨立作為中蘇之間的緩衝地帶。國共內戰後期,史達林在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選擇了後者,在於毛澤東基於社會主義陣營而支持史達林的堅決立場,因為蘇聯不希望美國透過中國威脅遠東地區。
毛澤東從依賴蘇聯到擺脫蘇聯控制,有其深謀遠慮。他利用史達林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成功建國,爾後又在首訪莫斯科時簽署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使蘇聯承諾放棄在東北的一切權利,讓中國大陸初次有了維繫國家主權的外交成功經驗。
毛澤東訪問莫斯科初期,和史達林互打啞謎,誰也不願意主動先提出簽新約的問題。由於西方媒體報導毛澤東遭到莫斯科軟禁,蘇聯透過塔斯社採訪毛澤東,從毛澤東嘴裡親自說出訪問莫斯科的目的。其結果是毛澤東順利達成出訪目的,蘇聯也確認了中共代表中國主權作為蘇聯的盟友。毛澤東和史達林過招時的冷靜隱忍和深沉城府,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毛澤東決定「抗美援朝」,使蘇聯更加確定中蘇同盟的信任關係。史達林決定向中國進行全面的建設援助,包括派遣專家到中國,提供技術設備和貸款,從而使中國有了第一個五年計畫,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中蘇關係蜜月期維持了十年,赫魯雪夫藉批判史達林以鞏固政權的魯莽自大,以及緩和美蘇關係三條和平路線的失敗,使中蘇關係出現意識形態上的裂痕。最後赫魯雪夫決定撤出蘇聯專家,使毛澤東找到了徹底脫離蘇聯控制,使主權獲得自主並進行獨立外交政策的時機。
俄國的領導人如果試圖與西方和解,下場都不好,因為會立刻引起國家安全局和軍方對中央的鬥爭。赫魯雪夫和戈巴契夫都是因為保守派政變而下台。赫魯雪夫失去了對中國的影響力,戈巴契夫失去了對東歐的影響力,從而使蘇聯陷入內鬥而解體。葉爾欽總統向西方傾倒,造成國家資產被親西的寡頭掠奪,經濟戰略控制在西方手中,失去對於國家經濟自主和政權的控制。
二○○○年,普亭上台之後,利用車臣戰爭結束內戰的氣勢,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並且透過國際高油價清償所有外債,變成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能自主的國家。普亭的「轉向亞洲」戰略是為了調整過於親西的外交方針,使俄羅斯恢復到東西平衡的外交狀態。
中國仍然是美俄博弈爭取的對象。「川習會」中的敘利亞導彈事件顯示美國並沒有放棄離間中俄關係的企圖。當前金正恩是否再次製造南北韓軍事衝突,美國將不會放棄再次試探中俄關係底線的北韓牌。那麼,中國大陸這次是否會讓美軍再次介入台海危機並且軍控台灣,當前的中國大陸實力已非當年。
中俄都會避免與美國正面軍事衝突,但朝鮮半島或台灣海峽是否成為中美俄三方引爆軍事挑釁的測試工具,是需要謹慎因應的地方。
胡逢瑛(桃園市/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