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玉東國中木工老師王嘉納(右),以木工翻轉孩子人生。圖/陳麗婷
【本報花蓮訊】年輕時嘗到月入二十萬元滋味的花蓮玉東國中木工老師王嘉納,陰錯陽差在家鄉碰上一群弱勢、單親的偏鄉孩子,毅然決然拒絕高薪挖角,以木工翻轉孩子的人生。他擔心萬一有天木工班沒了、學生怎麼辦?因此,許下心願盼創立「希望工場」,繼續教導孩子們學習木工。
「這些孩子就是我的過去、希望他們能有翻轉的機會」,四十六歲的王嘉納學生時代就讀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主修家具設計,天賦加上努力,設計出獨特的家具,甚至二年級時就因選上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且在荷蘭國際競賽獲金牌。
與木工結緣、也跟生活環境有關,他說,小時家境不好,經濟全由媽媽負擔,會把廢棄木板、工人拆掉的鐵釘撿回家當寶貝,有模有樣蓋起房子、做成玩具。因此,升高中時,他選擇到台東農工就讀家具木工科,就此木工成了一生職志。
當時考進師範大學、最主要是延緩入伍、爭取更多時間賺錢,最後卻陰錯陽差分發回家鄉花蓮縣玉里鎮玉東國中,與學生們結下不解之緣。他發現偏鄉學生大約有七、八成以上不是家境困頓,就是單親、隔代教養,就如同看到小時家庭經濟困難的自己。
帶著你畢業 從此不離開
一名缺乏父愛的男學生,常喊學校老師為爸爸,有天他問王嘉納「老師何時調走?」這句話讓他幾乎掉下淚來,因為學生們以為,老師最後會和其他家人一樣,一一離去。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他當下回答「我不會走、一定帶著你畢業」,正因這個脫口而出的承諾,讓他再也離不開。
王嘉納認為,只要將學生留在學校,就有翻轉的機會。八、九年前玉東國中開設木工班,善心人士經費協助,才不至於開不成,也因此他要求學生不能浪費材料,「只有對材料有情感,才能做出完美的成品」。不僅如此,他要求學生榫接的誤差必須在零點二釐米以下,否則木板鬆脫、材料跟著報廢。
曾有一名男學生上課總漫不經心,家人期待畢業後趕緊工作賺錢,但王嘉納鼓勵學生不妨嘗試學木工,就這樣他跟著老師磨木頭,不管多嚴格他從不喊累,就連其罹患肝癌的父親,看到孩子的作品也感動落淚,鼓勵他繼續努力,而今已靠木工專長、任職於廚具公司。
王嘉納憂心在教育體制下,制式化規範難以克服。他也坦言「隨著制度改變、木工班隨時有可能結束」,因此,創立「希望工場」盼能作為教育訓練機構、技藝傳承中心,王嘉納就可以設計家具、接單販售,不需要憂心哪一天補助經費沒了。王嘉納不想靠企業、政府,希望靠雙手帶著學生們一起圓夢,他說,「這是個夢想、若能實現就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