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清明假期天氣晴暖,把屋簷下幾個老酒甕裡裡外外都洗乾淨了,準備醃梅子。圖/廖慶昇
趁著清明假期天氣晴暖,把屋簷下幾個老酒甕裡裡外外都洗乾淨了,準備醃梅子。當年樹林酒廠搬遷時,廠內有上百萬個民國四、五十年前後委託苗栗一帶民間窯廠燒製的酒甕,原本要用怪手推倒打碎,後來被一群慧眼識珠的文史工作者搶救下來,認為它們堪稱是空前絕後、集一時因緣而成的「台灣國寶」,不如以報廢公物名義,用極低廉的價格散入民間。讓人驚嘆的是,這些柴燒老甕中竟有不少百年難遇的精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曾舉辦展覽,讓大家見識這些老工藝品的價值。
我在朋友引介下開始接觸老甕,幾年下來,春天醃梅子、秋天醃橄欖,家中已有二、三十個老甕,靜靜地蹲在牆邊屋角,跟時間合力醞釀獨一無二的滋味。比起大量製造的電燒脫模新甕,這些出自工匠師傅之手的老酒甕,不僅釀造效果優異,即使沒有落灰窯變產生的絢彩美感,洗盡蒙塵後,在陽光下曝曬,也一個個曖曖含光、溫潤如玉。
近幾年,我愈來愈喜歡這種不必動腦筋的重複性勞力工作,包括擦地、洗衣、整地、除草。我在四月的陽光底下洗甕子,陽光迷離,時間彷彿停頓,讓我重返當年工藝師專注工作的美好心境。父親怕我累,叫印傭幫忙,我趕她去樹蔭下陪母親,獨享這難以言說的快樂。身體雖然累,心裡卻有滿滿的幸福,「野人獻曝」,大概就是這種心情了!
正玩得開心歡喜,在臉書上看到多年一起練功的同學也去鄉下老友家幫忙農務。照片裡只見他捲起褲管,在水圳裡用鋤頭清理雜草。攝影、貼文的友人盛讚他:「跟隨氣機導引創辦人張良維老師習武修心十餘年,在今天的濕地共田過程中,我看見以歲月勤練的真功夫。他的身體與其他城市朋友很不一樣,很快就與這塊田地相應,而手上的鋤頭也很快就上手了。由於這段日子我日日與土地為伍,深深體悟到這不起眼的泥土田地,其實是個練身修心的好方法和好地方;藉著挖土掘深,耕植作物的過程,我們也可以與身心靈再做深層的對話。……」
仔細閱讀他在照片裡的神色,我會心一笑。練功,絕不是練什麼絕世武功,而是透過一次又一次婉轉向內的行動,跟自己的身體結上更深、更深的緣。身體鬆開了,心裡莫名其妙的罣礙也逐漸鬆脫了,於是,愈到後來,也不是練功,只是氣定神閒地活著;也不想功成名就、移風易俗,走到哪兒,該做什麼做什麼,做完了拍拍泥土起身再走。簡單、安靜,像四月的天,隨時隨處都覺得好自在、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