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青埔仔寫真11】 一燈如豆過童年

文/蒲公英 |2017.04.13
1567觀看次
字級

農忙時節苦是苦,就如同前面所說的,由於吃得比較好,是年節之外唯一有魚有肉可吃的日子,所以也算是苦中有樂。其中,「起工」那天,辦一桌豐盛宴席請「師傅」(凡是參與粗重農務的,我們都尊稱為師傅,例如割稻有割稻仔師傅,插秧有播田師傅等等),那一頓就稱為「辦起工」;等到忙完那一季農忙,再辦一頓盛宴請參與的人同享,稱為「完工」。參與宴飲者除了自家的壯丁群,還有以換工、輪工身分前來支援的鄰家、鄰村壯丁;家庭主婦和小孩得等到這些壯漢吃飽喝足,才能挨到桌前,吃剩菜。

農忙動員全家人力,壯丁不夠就找人換工,如果再有不足,則花錢雇工。我們大多仰賴自家人力,外加換工,當然有換就有還。為了省錢,極少雇工,不但不花錢聘雇別人來做工,反而還去受雇,受雇足跡有時還遠達鳳山、高雄、屏東等地。因為台灣南北農忙季節時間點不同,北部農閒時,南部正農忙得好不緊張,青埔莊稼漢往往把握時間,一有農閒就去南部幫人割稻、插秧,賺錢回來貼補家用。

雖然起工、完工盛宴完畢,才輪得到婦女小孩坐上桌邊,享用剩菜剩湯。但有時母親會在廚房偷偷藏一隻雞腿給疼愛的小孩,小小一隻雞腿吃在嘴裡,不啻享受到了山珍海味。

每個月初一、十五拜土地公,供品中總有幾塊豆干、一兩粒鴨蛋、一小塊豬肉、或是一條魚,那也夠誘惑的了。

當年農村沒有電力,青埔農家唯一的照明來源,來自油燈,在玻璃瓶裡頭裝了煤油,靠綿蕊虹吸煤油點燃來照明。這樣的燈具點起來的亮度只能以「一燈如豆」來形容,長輩還規定棉蕊不可拉出太長,拉長了耗油。農家物力維艱,當省則省,即使便宜的煤油也不能浪費。

蠟燭雖然比油燈好用,不會發出臭臭的氣味,卻極少使用,頂多只用在拜拜時,點在神桌上,拜完立刻吹熄,以備下次再用,因為蠟燭相對於媒油,貴了很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