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普拔克被批評放寬殘留標準,食藥署、防檢局極力澄清。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食藥署上月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爭議不斷,如今不只氟派瑞,農藥普拔克也被批評放寬殘留標準,包括木瓜、鳳梨等八種常吃的水果,殘留容許值達10ppm,與歐盟0.01ppm相比,足足高出一千倍,消息傳出造成民眾緊張。食品藥物管理署對此強調,歐盟的0.01ppm是儀器的極限值,代表歐盟根本沒有使用這款農藥,各國農作物栽種情形不同,訂定標準優先順序各異,硬要比較根本沒有意義。
食品藥物管理署上個月發布預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立委提出質疑,不只是氟派瑞,還有農藥普拔克,食藥署訂定的殘留值原本只有0.01ppm,木瓜、番荔枝、鳳梨、紅毛丹、百香果、芒果、荔枝、龍眼八種水果,調整殘留量到10ppm,蓮霧、番石榴、無花果三種水果調整殘留為9ppm,比歐洲、日本、美國等國還要寬鬆。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農藥的使用是針對各國作物栽種種類以及病蟲害的不同,訂定不同標準,不可能同一種農藥,全世界殘留容許量都一樣,舉例而言,歐盟訂定農藥「普拔克」用於羽衣甘藍可殘留20ppm,台灣則沒有訂定,就是因為羽衣甘藍台灣並沒有栽種、也不是普遍的作物。
馮海東說,歐盟對於木瓜、鳳梨等八種作物,訂定普拔克的標準為0.01ppm,實際上這0.01ppm是「儀器檢測極限值」,換句話說就是歐盟根本沒有訂出普拔克於這八種作物的標準,直接採取不得檢出作為標準,而歐盟的儀器則是0.01ppm以下就驗不到,並不是歐盟定了一個標準叫做0.01ppm。
馮海東指出,台灣核准各項農藥的評估原則與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一致,且進行評估時,是假設每日吃進所有可使用這項農藥的食品,且蔬果都不經清洗、不去皮或未烹煮,經估算,民眾吃進的農藥總量還要在安全範圍內(即每日容許攝入量的八成),如此推導出來的劑量,並不會有食安顧慮。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若是硬把台灣與國外的法規相比,且各國作物、病蟲害情形不同的狀況下,這樣比喻完全是不科學、不恰當的。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普拔克毒性不高,沒有基因毒性、致癌性,最多只有對皮膚、眼睛造成刺激,科學的答案僅有一個,但政府考量還得有民意等其他因素,並非僅依賴科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