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你有多久沒主動連繫想念的人了?那個人又是誰呢?董氏基金會與電信業者合作的一項調查發現,約有四成四的兒童青少年,心中都有很想念或覺得重要但沒有連繫的人,想連繫對象以「朋友、同學」比例最高,其次為「直屬親人」如父母、祖父母,以及「課業/技藝指導者」如班導師、教練、補習班老師等,每當想起那位想念或重要的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覺得「快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如何將連繫化為「行動」是最重要的,師長可「以身作則」,當想念或想對孩子說的話,可主動向孩子展現。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也提出,維持連繫時應注意的事項,包括「善用工具」連繫不一定只用說的;「寬心等待」不著急想獲得對方回應;「持續問候」先從中性的問候,如節慶問候;「預想狀況」預設好連繫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減少溝通挫折;「主動連繫」不因雙方地位或角色有差異,就預設立場誰應該先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