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兒童醫院早療評估中心主任邱南昌(右),告知家長注意幼兒成長各階段的「應有水準」,避免錯失早療黃金期。圖/記者楊祖宏
【本報台北訊】新手爸媽注意,別再拿3C產品當孩子的保母了!一名兩歲男童有自己的專屬電腦和手機,父母在旁滑手機時,他也拿著手機看卡通影片,直到男童阿姨發現,男童怎不太會「說話」,強迫父母帶男童就醫檢查,確認男童口語能力發展遲緩,必須接受早期療育。
醫師依遲緩兒盛行率估算,全台六歲以下的遲緩兒人數恐破十萬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臨床發現,幼童潛能很好,但主要照顧者並沒有好好跟幼童互動,包括說話、玩遊戲等,「仿說」機會少,口語能力就發展得慢。尤其是3C產品當道,她常常見父母只顧著「低頭」,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甚至丟3C產品給孩子玩。
陳慧如建議,家長下班後每天應花一到兩小時陪孩子看故事書、畫畫或玩遊戲,一問一答的對話才能達到互動及陪伴效果。
「三歲前的早療成效是三歲後的十倍!」馬偕兒童醫院早療評估中心主任邱南昌說,許多遲緩兒外表和正常孩童無異,家長忽略孩子成長各階段的「應有水準」,尤其是阿公阿嬤會認為是「大隻雞慢啼」,進而錯失早療黃金期,很可惜。
邱南昌說,由各科醫師、治療師及社工師共同提供的跨科別早療,為孩子量身打造方案,配合後續門診追蹤,可讓早療成效更好。台北市衛生局也建置「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多語言版本,讓父母在家就能快速檢測孩子發展狀況,提供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