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期)
二、迷悟無別:惠能大師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這是說,人有迷悟,法沒有迷悟。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公公,有人問他:「你幾歲了?」他說:「四歲。」
「鬍子都白了,怎麼才四歲呢?」
「因為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覺得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我說四歲。」
過去的幾十年歲月,因為迷而不悟,因此對老公公而言,這樣的歲月毫無意義。不過,迷和悟其實並沒有分別,迷悟只是正反的兩面,由迷才有悟,迷悟無別不是糊塗,不是籠統,而是一種超越。
三、智愚無別:世間上的人,有的人很聰明,很有智慧,有的人愚痴無智,其實,本體則一。儘管怎麼樣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夠多用一點工夫,總是能成,所以說「智愚無別」。
四、邪正無別:在世間上,有好人、壞人,有善惡、邪正等分別;但是在真理裡面,所謂「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有時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錢本身沒有好壞,使用不當,錢財是罪惡的根源;使用得當,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處理不當,造成煩惱、痛苦;處理得當,則慈悲普愛世間,這也是對人間的一種貢獻。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因此,人有正邪,法無邪正。
五、淨穢無別:《般若心經》云「不垢不淨」,《維摩經》亦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骯髒的汙泥也能長出清淨的蓮花,因此,清淨和汙穢是一如不二的。(未完待續3-2)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第一冊,〈般若品.問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