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四十歲粉領族,上班時間八小時幾乎都坐著,導致下背部、左下肢疼痛到無法行走,需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控制,甚至出現消化性潰瘍症狀,至新光醫院疼痛科求診,經腰椎磁振照影掃描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併有「神經根壓迫」。
新光醫院介入性疼痛治療中心醫師陳威廷表示,患者經他建議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在影像儀器導引下,準確地對腰椎背根神經節進行「高頻熱凝治療」,療程只要局部麻醉不須住院,術後病人疼痛很快減輕。
陳威廷說,根據研究,坐著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是站著時的一點五倍,如坐姿不正確會加重腰椎壓力,承受的壓力甚至會達到站立時的二點五倍,不正確的坐姿還會引起脊椎兩側肌肉張力不平衡,壓迫腰椎神經,引發慢性疼痛。
他指出,介入性疼痛治療,是介於保守治療及手術之間的疼痛治療方式,當藥物或復健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是害怕手術及麻醉風險的患者可考慮。
介入性疼痛治療已不再靠解剖位置或手感,盲目地找神經的位置,而是使用醫學影像儀器,如高解析超音波、可活動式X光臂、電腦斷層及神經電刺激器,精準地定位神經的位置,進行標靶神經治療(如藥物注射、高頻熱凝療法),是一種「比微創手術更微創」的治療疼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