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替代役 失去全民國防觀念

張博智(高雄市/備役上校) |2017.03.31
2020觀看次
字級

政府規畫產業替代役,輿論頗為分歧,產業界一片叫好,因為在政府的主導下,尤其在「一例一休」的限制中,他們找到了彌補人力缺口的通路。

以前在以徵兵為主的年代,對於當兵這件不能逃避的義務,不同世代的人有不一樣的心聲:早期的社會把當兵當作人生「轉骨」的過程,藉由軍隊的訓練,男生蛻變成男人。

後來世風漸變,不但役男抱怨當兵是浪費生命,企業也認為何必把寶貴人力牽制在無用的軍事上。

加上科技戰爭潮流席捲,以及西線無戰事,兩岸關係益趨和緩,輿論形成共識,兵役制度乃由徵募兼行改為全募兵,也有了替代役的產生。

替代役,原本還是注重軍事上的需要,類別規畫的「替代」總有相仿相應的牽連關係,基本上仍有藉著服兵役,發揮「由民轉兵」的遷移作用,而今的替代役,卻是「由軍轉民」,民用完全替代了軍需,作為大改變,只因思惟大翻轉,似乎我們已經沒有了應急應變動員的需要。

日前重讀白先勇著作《父親與民國》,寫到「李、白、黃」(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在民國二十年到二十六年期間,聯手建設廣西成為模範省的成功經驗,就是以「三自」(自衛、自治、自給)「三寓」(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為建設廣西的政策核心,一言以蔽之,莫非就是著眼於軍事動員做未雨綢繆整備。

正因為這樣「寓兵於民」的全面作為,抗戰軍興,廣西才能立即組建「鋼軍」,迅速大力投入保家衛國的聖戰。

今非昔比,時代大不同,白崇禧建設廣西模範省的經驗,當然不能適用於今日台灣,然則歷史殷鑑不遠,從替代役的大翻轉,卻足以反證我們已經失去「全民國防」的觀念,這才是值得令人憂心的地方。

張博智(高雄市/備役上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