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八千四百名剛從國小畢業的台灣少年,被送到日本東京近郊的「高座海軍工廠」參加飛機製造。他們經歷殘酷戰火、有人慘被炸死,九死一生回到台灣,在台日糾結情感的夾縫中掙扎求生。
這群少年工宛如勵志片的坎坷人生,卻極少在台灣史出現。文史工作者林景淵,二哥也是少年工,他爬梳史料完成新書《望鄉三千里:台灣少年工奮鬥史》。該書的老照片展昨起於台北飛頁書餐廳開幕,四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少年工吳慶松、謝清松、李雪峰、陳鵬仁聚首,看著昔年照片,歡喜又感慨。
二戰末期,日本戰事吃緊,徵兵、徵工的需求蔓延到殖民地。一九四三年起,日本海軍向台灣徵集製造飛機的少年工,祭出「免學費、生活費、半工半讀可取得學歷」的絕佳條件,吸引大批苦無升學機會的國小畢業生報名。
少年工由各校進行遴選,角逐者必須通過身體檢查、筆試與口試,中選者多是班上的前兩名高材生。
踏上日本,這群充滿夢想的高材生,原以為會穿上英挺的學生制服,送來的卻是大人穿破的工作服。當時日本戰事吃緊、人力物力嚴重不足,少年工必須四出奔波支援各機場,一天加班七小時是常態。他們淪為廉價童工,一直「造飛機」到日本投降,被送回台灣。
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從軍時曾與這批少年工相遇,並在《假面的告白》等多部作品中,紀錄他們的身影。
謝清松回憶,當年十三歲的他,「實習」時必須左手拿鐵斬、右手緊握鐵鎚,聽從指導員哨聲猛力敲打,一不小心便敲到自己的手。日本戰敗後,少年工等待船期返鄉。
吳慶松回憶,當時物資短缺,得自己生火煮飯,他學會搭火車到青森買蘋果,賣到東京賺取生活費。
返台後,這批少年工擁有造飛機的精良技術,卻無法大展身手。少年工吳曉汀之子吳楷銘回憶,父親曾告訴他,返台後拿「高座海軍工廠」證書到民航單位求職。對方卻罵他:「這是戰敗國的證書,你還敢拿出來」。
這段艱困的歲月,卻帶給這批台灣少年工勇氣與毅力。已辭世的古道專家楊南郡也是少年工之一。他接受林景淵採訪時表示,少年工的嚴厲訓練,「留給我一生的能量」,他返台後考上台大、登玉山、尋古道,皆靠這股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