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和尚(中)與郝明義(左)一同談論金剛經。圖/記者楊祖宏
現代人生活豐富多采,容易對物質喜愛、追求,卻也更易讓人感到空虛、失落與孤寂,最後甚至因為追隨欲望而迷失了自己。佛光山台北道場「二○一七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論壇」,二十一日邀請到佛光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與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共同來解碼《金剛經》,為民眾開啟人 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現代人生活豐富多采,容易對物質喜愛、追求,卻也更易讓人感到空虛、失落與孤寂,最後甚至因為追隨欲望而迷失了自己。佛光山台北道場「二○一七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論壇」,二十一日邀請到佛光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與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共同來解碼《金剛經》,為民眾開啟人生智慧。
心定和尚首先表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前四個字是屬智慧門,後四字則屬慈悲門。所謂「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的心不要被外界所染著,包括所有視、嗅、聽、味、觸覺神經系統,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不管是可愛、或者不可愛的,對於所見聞的任何情況和好壞,心裡頭都能夠不生欲念或瞋恨,進入觀一切法自性,那個時候就是離一切相;而離一切相就是見到空性,如此即能生慈悲之心。
般若心經 自我解脫法門
心定和尚說,人要如何降服煩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所住,就是意識。我們的身心是受想行識,其中主導就是識,色身是被動的,主動的是識,受想行也都是依靠識才發揮它的感受、想像、分析與意志,這都是識所主導,因此識非常強烈染著色身。
佛教是徹底的生命哲學,完全說明身與心的問題。如吃到好吃的東西,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會常想再吃再聽,沉著於想念裡頭,這種肯定是有我相的,而有我相,一定有人相、眾生相,就會產生比較。因此要降服煩惱,就必須先理解《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般若心經》是自我解脫的一個法門,是人生的佛教。
而《金剛經》是必須面對眾生,為眾生說法的人間佛教,必須理解識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的,識才能慢慢看淡放下,對於色身感受就不太在意,也就能夠灑脫自在。所以所謂「觀自在」,就是要觀五蘊皆空,才能隨緣自在。
降伏其心是必須破除我相(照見五蘊皆空)、不執六塵,能觀一切相、離一切相,自然沒有人我事非,觀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離一切相,才能即見如來。
郝明義則表示,《金剛經》對於在紅塵打滾的凡夫俗子,更是特別適合的一部經典。他說,眾人常講「人的命運是決定於個性」,而他思考後發現,個性決定於習慣,而習慣又決定於念頭。所以如果能理解念頭是怎麼來的,並且掌握念頭,就可以改變習慣,並且逐次改變個性,乃至命運。而他就是循著此脈絡思想,因而發現《金剛經》是一部對管理自己念頭特別好用的經典。
生命哲學 放下自我執著
郝明義認為,《金剛經》是一部超越了宗教的經典,到了生命哲學的層次,「其他經典都是讓我們練習在自然與超自然間探索,有時讓我們有點感應,但《金剛經》卻是在我們努力、相信和修行而有一些感應時,它又會敲你一棒,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告訴你那都是你的幻覺,還是乖乖回頭,好好管理你的念頭吧」。
他更歸納了近三十年修習《金剛經》的心得,提出其中四句經文與大家分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指的是念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執著,自以為惡的,別人不一定認為惡的,慢慢轉變自我意識的原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能捨棄厭惡仇怒,活在當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都是在提醒大家要能夠放下自我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