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昨天拿出三面百年的進香旗,拜託雲科大協助修復。圖/姜宜菁
【本報雲林訊】雲林縣府、北港朝天宮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合作,修復三件由北港朝天宮提供的清末文物,三件作品材質不同,修復時間耗了數個月;昨天作品再現風華,雲科大也提供專業的收藏方式,望延長文物的壽命。
雲林縣府祕書長黃玉霜、文化處長林孟儀、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和雲科大人文與科學學院長巫明昌等人見證文物修復成果,現場發出驚呼聲,如果沒有人特別指出毀損處,難看出修復痕跡。
蔡咏鍀希望持續與雲林在地學界合作,讓更多朝天宮的文物重現原本樣貌,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歷史文物之美。此次修復物件包括清末明初的〈巨型青花瓷瓶〉、〈觀音銅像〉,以及具五十年歷史的〈城隍圖〉;瓷瓶口因去年台南地震而破損、銅像長銅鏽,〈城隍圖〉則長霉和明顯摺痕。
修復團隊由日本「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技師、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煥盛與教授Gordon Turner-Walker帶領學生楊悅琳、周穎鴻、葉小溶分工合作,他們盡量找相似的材質彌補瓶口裂縫、去除銅繡、去除圖面發霉處為修復主要任務,希望修復後的物件,可以在大家的維護下,保存更久的時間,也給予專業收藏建議。
其中除銅繡就花了二周,周穎鴻拿著外科醫師所使用的手術刀,在觀音像上動刀,重現銅線所拉出的線條美。該系主任曾永寬指出,手術刀是文物修復界常見的工具,體積輕巧,處理精密處較為準確。
北港朝天宮看到文物修復,當場再拿出來自新竹客家庄的三支百年歷史進香旗,委託雲科大協助,讓北港特殊的媽祖文化源遠流傳,其中一面日治旗幟的布已經脆化,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將先鑑定布料纖維,找尋相似的布加強文物支撐性;廟方文化組長紀仁智指出,清朝或日治時期新竹等地客籍信徒因訂購一尊神像費用昂貴,求取令旗供奉的作法極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