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佛法
◆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或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人生在世,哪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關係?所以人間佛教行者,在眾生身上修,從心地上去學,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修行落實,擴大心胸,與宇宙同在。好比虛空,不捨棄一物,才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胸襟。
◆經典中所描述的淨土內容,如地平廣正、水鳥說法、亭台樓閣、衣食無缺等等,無非都是依照人們的欲望而建立的方便,可見淨土佛國的十方諸佛都具足了「人間佛教的性格」。
◆世間上的許多爭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人自我中心太強,每個人一味希望大眾為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樂,不惜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學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來淨化世間,心中存著「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你好我壞、你重要我不重要」的念頭,退讓一步,不但自己能安身立命,在大眾裡也能和合無諍,隨喜無礙。凡事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重視生活的佛法。佛教不是人死後的寄託,淨土也不是死後才能往生。人間佛教是希望人人在現世中不要有是非,不要相互殘害,而要彼此尊重、諒解。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安和樂利,從物質上、精神上都能得到和諧,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人間,人間就是極樂淨土了。
◆道沒有離開生活。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別人也不會信服。不能隨遇而安,有如在空中飄盪,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很難過,生活很煩惱。
──節錄自《人間佛教語錄》中冊 〈禪的智慧與風光〉、〈人間淨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