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清聖祖康熙時期,有一位名叫于成龍的官員,因為清廉且愛護百姓,而受到康熙嘉獎讚賞為:「天下廉吏第一」。這位清廉的官員于成龍,是山西永寧人,明朝末年,在參加鄉試時,無緣中舉只錄取為副貢生,一直到清朝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已四十五歲時,才有機會到廣西羅城當縣令。
當時羅城處在偏遠山區,縣城裡的住戶只有六戶,四周都是盜匪。想要民眾安居,就要先打倒這些擾民的強盜土匪。他召集官兵擬定計畫,捉到強盜就立刻治罪,還打敗了以鄭瑤為首的強盜,讓羅城百姓能夠放心生活。他還向上級反映寬免徭役、建學宮(學校)、設立養濟院,羅城縣的人口也因此不斷增加。于成龍的上司盧興祖,以「卓異」推薦于成龍的政績。
康熙六年時,于成龍到四川合州擔任知州。這時的四川合州因為戰亂,人口只有上百人,而且民眾負擔的徭役過重,于成龍為民請命,還想辦法買來耕牛與種子,廣招民眾開墾荒地,並承諾開墾三年有成,地就屬於開墾的人所有。一個月內,合州人口快速增加到一千多戶,家園獲得重建,百姓也能安居樂業。
後來于成龍又被調到當時強盜特多的湖廣黃岡當同知,他微服出巡探訪,甚至裝扮成乞丐,成功捕獲盜匪,並要他們戴罪立功,利用以盜治盜的方式,肅清盜匪亂源。于成龍當官期間,總是為民眾著想,為民眾解決迫切的困難與危機,而且從不接受地方上的餽贈,就連民眾要送魚給他,于成龍也認為要苦民所苦,不願接受。
康熙十七年,于成龍為福建漳泉兩州上千名百姓申冤,認為這些百姓被無辜牽連進禁海措施中,犯了所謂的通海罪(因鄭成功、鄭經父子關係),而在康親王的調查下,同意將上千位民眾釋放。後來康熙皇帝接見于成龍,特別稱許他是「本朝廉吏第一人」,堪稱表率。
于成龍去世的時候,家裡財務只有簡單的絲綢袍子與鹽漬豆豉幾罐。百姓聽聞他去世,傷心痛哭不做生意,還有在家裡準備他的畫像祭拜,感謝這位清廉的官吏,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犧牲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