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深夜,戴資穎在全英羽球公開賽封后時,我們一行六人正在大陸東莞參加「全球華人羽球聯合會」(WCBF)祝賀「湯仙虎教練七十五歲壽辰邀請賽」,五湖四海的羽球人和台灣球友一起慶祝小戴登頂,意義很不一樣,感受特別深刻。
全英羽球公開賽在羽球百年歷史有其特別的意義;它有如網球的「溫布頓大賽」,因為這兩種運動都是始自於英國,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創造了這兩項運動,後經迭次改良,開枝散葉推廣到全世界,至今受到世人深深喜愛,每年比賽時舉世注目。
台灣沒有被英國人殖民過,可能不會很深刻地感受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以及印尼人對「全英」的重視及熱愛;上個世紀,這些國家的羽球明星如果拿到全英冠軍,可能會被封為爵士、或由郵政總局發行紀念郵票的。
三月十三日是前印尼羽球名將林丹的教練湯仙虎的七十五歲生日,台灣的WCBF會長吳俊彥發起在廣東為他慶生辦比賽,獲得世界分會所有會長支持,在東莞清溪舉行邀請賽,這一天來了全世界二十多個分會四百多位選手參加,晚間大家在參加壽宴的同時,戴資穎正在伯明罕進行決賽,台灣的選手區人人手持手機收看「章魚頻道」的現場實況轉播,稍早大陸隊先在混雙得到冠軍,大家拍手祝賀,接著小戴直落二得到女單冠軍時,全場一片歡呼。
羽球和籃、足、排的所謂「三大球」不一樣,大球要的是高頭大馬選手,手長腳長的人占盡優勢,但是羽球和桌球、跳水、體操一樣,過度壯碩的身材得不到優勢,它需要的是靈活的協調性,充足的爆發力,和飽滿的體耐力,而東方人尤其是華人剛好就是具備了這些特色,所以前有馬來西亞、印尼的華僑子弟屢次在羽球的全英、男子湯姆斯盃、女子優霸盃、蘇迪曼盃得到冠軍,大陸選手更從一九八○年代起,屢屢奪得世界各級大賽的錦標,現在台灣羽將也在這些大賽的男、女組經常封王、稱后。
羽球易學但是難精,比起網球、高爾夫的難學也難精,算是比較「親民」,所以很容易被普羅大眾接受;目前大陸羽球人口達一點二億,台灣也有五百萬人打羽球,只要能從基層培植大量幼苗,從幼苗裡尋找資質好的選手加以適度雕琢,就可能出現更多的戴資穎,可以在全英或奧運爭金奪冠。
蘇嘉祥(台北市/國立體大兼任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