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新一代高教暨部訓機,由中科院與漢翔公司以經國號戰機為藍本推出「藍鵲」教練機,將生產六十六架,象徵國機國造邁出第一步。依據漢翔公開的研發時程規畫,二年後將推出兩架原型機,並於三年後首次試飛。
然而英國航空工業名人薛尼肯姆曾有名言云:「任何飛機都有四項要件:長、寬、高。外加政治。」撇開新機某些敏感次系統暨關鍵零組件和研發生產製造技術,仍需外購或取得他國政府輸出許可,敏感的國際政治變數均非操之在我,更由於中科院與漢翔自從經國號戰機研發生產結案後,已有近二十年未再投入新一代航空器研發生產專案,出現專業知識經驗傳承斷層,縱使國產新高教暨部訓機打算以經國號戰機為藍本改良簡化,但畢竟教練機和戰鬥機在許多性能基本規範上不同,不能照抄經國號,不免引發外界對新一代教練機選擇自力研發能否成功的質疑。
此外,空軍官校飛指部高級組使用的AT-3、台東部訓隊的F-5E/F,都是至少三十年前製造,已出現斷料後勤保修問題,但新一代國產教練機理想狀況下須等到二○二六年才能完成交機,若遭遇國際政治阻礙或技術風險等變數造成延宕,服役時程還會延後。在這段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交替過渡期間,不能把未來寄望於新機,以免對空軍飛官培訓質與量造成青黃不接斷層負面效應,損及空軍戰力。
以美軍使用的T-38噴射教練機為例,從越戰前服役至今使用時間超過半世紀,但美軍對現有機隊已實施過至少三階段的機體檢整延壽與更新航電設備性能升級方案,且刻正實施第四階段機體延壽方案,作為其下一代高級教練機成軍服役前應急措施,將至少使用到二○三四年才汰除,距離最後一架T-38出廠已超過六十年。
既有他國例子借鏡,國防部和空軍似宜參考美軍作法,在能力範圍內對現有訓練機隊檢整延壽並更新航電設備,降低飛官培訓過程投注人力、物力、時間等成本,以利提升飛安妥善率並維持空軍戰力。
亨樹(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