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魏正宗針對青壯年下背痛,主持一項跨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青壯年的下背痛,大部分被錯誤或延誤診斷,而其中近三成可能為自體免疫調節失常造成的脊椎關節炎。
這項研究歷時兩年,涵蓋歐、亞、非和拉丁美洲的十九個國家、五十一所醫院的風溼科門診,分析二千五百一十七個慢性下背痛病人,結論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關節炎研究及治療》。
魏正宗說,慢性下背痛有六成是機械性造成,另四成是發炎性疼痛,由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稱為脊椎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是其中較著名的一種。
脊椎關節炎裡,五成三是僵直性脊椎炎,研究也發現,脊椎關節炎平均發病年齡二十八歲,但平均被正確診斷是三十八歲,也就是發病十年後才被正確診斷出來,忽略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他提醒,四十五歲以前的下背痠痛或僵硬超過三個月,休息無法減輕,或有夜間疼痛,晨間僵硬等症狀,都應該懷疑有脊椎關節炎。而下背痛有下列情形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發炎性下背痛。一、發生年紀小於四十五歲;二、慢性漸進性(非突發性);三、運動過後可改善;四、休息無法改善;五、夜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