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康熙不修長城

文/余遠炫 |2017.03.13
5343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萬里長城赫赫有名,但建築長城的目的卻是為了阻擋來自北方外族的威脅。秦始皇相信「亡秦者胡」,所以不惜動用大批民力建築長城,由於建築長城既耗費民力財力,又有生命危險,而有了孟姜女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故事,控訴苛政。但儘管如此,自秦以後,歷朝歷代為了抵抗北方外患,也都注意到長城的重要;明代名將戚繼光,除了練兵出色外,也在任內加強修建長城。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長城傾頹,有大臣上奏,建議修築長城,康熙認為歷代修建長城,最後仍避不開亡國命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修築長城也沒有多大意義,反而勞民傷財,因此決定不再修築長城。但,康熙在北方承德一帶建立了木蘭圍場,取代修建長城。

「木蘭」並不是取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意思,也不是一種花的名稱,是滿語的音譯,意思是「哨鹿」,也就是獵鹿。打獵的人戴著有鹿角的面具,偽裝成公鹿,並吹著木製長哨,模倣鹿鳴求偶聲音吸引母鹿注意,等到公鹿與母鹿出現時,就進行大規模的圍獵。「圍場」就是狩獵的範圍,極盛時期,圍場面積曾達一萬多平方公里,將近台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康熙要建這個皇家獵場?長城的作用是抵禦外族的侵略,滿清其實也是外族的一部分,更何況早在滿清入關前,就與蒙古通婚,滿蒙之間關係密切,皇太極更曾得蒙古之助,繞道蒙古進攻明朝,雖然遭明朝袁崇煥擊退,保衛北京城,卻在皇太極使出反間計下,離間了崇禎皇帝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關係。

滿清是個喜歡打獵的民族,利用打獵鍛鍊強健體力,用木蘭圍場取代修建長城,不但可以避開滿清也是外族的尷尬議題,又可訓練軍隊與皇家子弟的體魄,展現國威,還可與世代通婚的蒙古在此會盟聯誼。為了與其他國家進行會談,康熙也在承德建立了避暑山莊,當成行宮。

從防禦敵人的角度,轉換成為國與國之間的聯誼,不管是蒙古還是西藏,都可在此地商議國家大事;還可以阻絕疾病,不讓天花疫情從邊境傳來。康熙雖然不修建長城,卻建立了比長城更堅固的大牆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