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時期的幼兒,多半是由年齡大的孩子帶年齡小的相互作伴,並由婦女們在農忙之餘輪流看顧;現代幼兒,則是睡眼惺忪地讓父母開著轎車送到一個比一個更像夢幻城堡的幼兒園。
家長能透過網路連結手機,觀看孩子們和老師在園內的一舉一動,看似優美的環境、豐富的課程設計與安全監控的程度,可比擬《楚門的世界》。甚至透過通訊軟體,老師們會在下班後接到來自家長的求救,只為解決孩子不乖乖吃飯、不願意洗澡、大吵大鬧跳桌椅、與兄弟姐妹拳腳相向等問題。試問,到底誰才是家長呢?
孩子的第一線教育和愛,都來自賦予他生命的家庭,但如今身為家長的責任,彷彿也從百分百的權威時代,轉變成用金錢交由他人管教即可的速食教育;相對地,家長藉由付出昂貴學費換取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樣的想法,著實也讓老師們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感到難為。
家長應抱著相互尊重與學習的態度,跟孩子建立更深層的信任感,傾聽則是敲門磚,先以開放式的問句了解孩子言語行為背後的意涵,再針對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出正確的行為。
例如,當孩子失控,不停尖叫卻制止不了,請家長與孩子雙眼平視,詢問他為何一直尖叫不停?也許孩子會說「這樣很好玩」,甚或想引起周圍的人注意,那麼,可先請他觀察所處的環境:是否能大聲喧譁?人們都在做什麼?是否有人和他一樣尖叫?同時指引孩子可以如何表達,並與之一起進行活動,且在當下對正確的行為給予讚許,加深孩子對良好行為的肯定。
孩子的成長過程若太在乎成果,忽略了健全人格發展,將來恐造成社會問題。建議家長可透過親師關係的建立,去發現孩子的特質與脫序言行的真因;並透過閱讀親職教育相關書報雜誌,找到親子相處的適切方法,同時反思自我成長中的不良經驗,避免帶給孩子不良示範。無論如何,愛要用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