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說:「閱讀是一種心靈活動,向來甚為清高。」讀書之人各自用自己的心情解讀,自然各自有各自的境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哈姆萊特和林黛玉都只有一個,為什麼大家讀起來都不一樣呢?說起來有點可怕,因為大家都在「誤讀」。
情緒的體驗只能被間接喚醒,不能直接給予,加上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理解的方向也各不相同,「誤讀」是不可避免的。打個比方,對於一個只吃過糖果,喝過醋,卻沒吃過桔子的孩子,你告訴他桔子的味道,你說桔子的味道是甜的,他會想到糖,你說桔子的味道是酸的,他就會想到醋,你說桔子的味道是甜裡帶酸,他則會想到糖裡加醋。而事實上,桔子的味道和糖里加醋的味道相去甚遠。一個幼稚園的小男孩對一個小女孩說:「小芳,我愛你,我們戀愛吧。」當然,這肯定不是愛情,只是一個天真的孩子用好朋友的體驗,去解讀成人的愛情,從而引發的成人世界的「誤讀」。
心中的世界最初只是眼中的世界。我讀過很多人類對外星人的形象描述,基本都是已知地球生物的部件組合,充其量再變變型。我想真正的外星人應該不會這樣,人類描繪的是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他的「誤讀」。
從理性的角度講,越是描繪精細,「誤讀」的比例就會越小,反之,越是說明概括,「誤讀」的比例就會越大。即使精微,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窮舉所有語言也沒法說出一件事物的全部。況且作者描述的,未必都在讀者的生活經驗之內,「誤讀」是永遠的。
「誤讀」有著它十分積極的一面,常常被好作者所利用。白描、寫意等等表現手法,不就是期望人們用自己的想像把未言之文補充出來嗎?這算是對讀者「誤讀」的正面鼓勵了。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佳人到底長得什麼樣,是大眼睛還是小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是瓜子臉還是圓圓的臉,個頭是一米七二還是一米六三?作者都沒說,正因為沒說,才吊了讀者千百年的胃口,一代一代的讀者會在生活的經驗中複生那個能夠傾城傾國的絕色美女。
可見,「誤讀」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真正互動,正因為有了「誤讀」,文章才會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