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與之相對而言的是「大同」。在歷史上,它至少有三重含義。
其一是:小康之意,起源較早,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大雅‧民勞》有這樣兩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用今天的話來說,即人民總是那樣勞苦憂傷,最多也只求得稍稍安康。鄭玄注釋說:「康,安也。今周罷勞矣,王幾可以小安之乎?」
其二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教清明、人民安定的社會局面,起源亦相當早。所講的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例如《資治通鑑‧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亦云:「在位年穀屢豐,兵革沿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其三是:家庭經濟寬裕,不愁生活溫飽。宋洪邁《夷堅甲志‧五郎君》:「(劉)癢不能治生,貧悴落魄,然久困於窮,故冀以小康」。《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先生得這『銀母』,家道自可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