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大多過著以下的生活:1.以物質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一般人大多過著以下的生活:
1.以物質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
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
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
人雖然過著物質、感情、群居、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
1.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2.感情是多變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淨化的感情生活」。
3.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
4.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佛法說人身難得,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愛惜生命,就要珍惜人生、愛惜生活,有以下四點:
1.省嗜好以養心:人都有嗜好,適度的嗜好,可以怡情養性;不好的嗜好,成為癖性,甚至嗜好太過強烈,就會變成貪心,變成執著,成為煩惱的根源,因此生活中省一省嗜好,可以長養自己清廉的心。
2.崇退讓以和眾:忍與退,是與人相處不可少的法門,如果說「忍」是一種擔當,那麼「退」就是一種涵養。所謂「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一個人能夠謙退、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就有人緣,自然就能和眾。
3.減耗費以惜福:滴水如金,絲縷似銀。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來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生活中能減少一點浪費,減少過度消耗,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福報如同銀行裡的存款,懂得惜福,才不致於耗費用盡。
4.重實踐以成事:一個人事業能成功,努力實踐是很重要的因素。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實踐,漫天的理論,猶如空中泡影,也是徒勞無用。
●生活重在體驗,要有體驗,就要充實人生。如何充實?認識自己的不足,加強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開發潛能,與時俱進,厚植生命的資糧,這都是充實人生的方法。除此,還要發揮才能,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人群,使自己為眾人所用,成為大眾生命的一部分。充實人生,才能開創人生。
──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語錄(中)》〈生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