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探源】吃春

文/戴永夏 |2017.03.09
1413觀看次
字級

自古以來,各地流傳著許多迎春習俗:打春、鞭春、討春、吃春……其中,「吃春」最貼近現實生活。

吃春,又名「咬春」或「啃春」,即在初春時節,吃一些象徵春天的新鮮菜蔬之類的食品。

北京人每年在立春之日就開始「吃春」。清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說:「新春日獻辛盤(即春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每到立春這天,老北京人都要弄來生蘿蔔、白菜心、鮮黃瓜、黃芽韭等生菜,做成春盤;再用白麵做成薄餅,放在平底鍋上烙成撲鼻香的春餅。在餅上抹上麵醬,再卷上春盤中的生菜,便可有滋有味地品嘗春的味道了。俗信立春日食春盤、春餅,可以解春睏,避牙疾;吃過春盤、春餅,表示嚴冬已去,萬紫千紅的春天就要來了。

濟南人的「吃春」,主要是食鮮香椿芽。

香椿是一種長壽的木本植物,其嫩葉不但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高,而且清香撲鼻,深為人們所喜愛。明代人屠本畯在《野菜箋》中讚詠香椿道:「香椿香椿生無花,葉嬌枝嫩成杈枒。不必海上大椿八千歲,歲歲人可採其芽。」

在濟南,每到春暖花開時節,城郊的農民便將椿芽採摘下來,運進城裡出售或沿街叫賣。人們將椿芽買回家,洗淨晾乾,做成各種美味佳餚:椿芽拌豆腐,做起來方便,吃起來特鮮;將椿芽加鹽揉勻,蘸上麵糊,放進油鍋裡炸黃,便是有名的「炸香椿魚」,是濟南的傳統名菜。還有椿芽炒雞蛋、醃香椿……也都深受歡迎。

吃春的滋味也有苦有甜,記得童年在故鄉,一到春天,家鄉人也爭相吃春,但那滋味卻十分苦澀……

故鄉的春天,過去經常跟春荒連在一起。經過一個嚴冬,本來收成不多的糧食便消耗殆盡,如遇天災人禍,春天的日子就更為艱難。

沒有裹腹的糧食,鄉民們就只能靠米糠、野菜和樹葉充饑。春天一到,楊柳剛剛長出綠葉,人們就爭相將樹葉採回家,放在鍋裡煮,再用清水浸泡,然後調上一點點豆麵,蒸成黑色的菜團子。這菜團子吃到嘴裡又苦又澀,難以下嚥。

每當我們皺著眉頭看著菜團子時,樂觀的老祖父總是鼓勵說:「吃春吃春,吃出黃金」、「吃得苦中苦,才能享清福」他還自告奮勇地首先拿起菜團子,邊嚼邊說:「別看這些樹葉子苦,越嚼越香,苦中有甜呢!」

現在想想,儘管我們從未從樹葉中吃出過黃金,但他那「吃得苦中苦,才能享清福」「苦盡甘來」之類的話,極富生活哲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