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研議《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本國各族群語言發展,不讓它消失,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各族群保障母語,並提供語言保育、復育跟發展機會。
身為母語教學第一線教師,我有第一線教學現場的看法。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總綱,將國小本土語言維持母語,是祖先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語言,還包含族群的文化演變和習俗發展。由於政治環境改變,台灣已是多元化社會,各族群都意識到「母語文化」的重要性。
國語為官方語言,以前台灣普遍流行通用的閩南語,也在老一輩逝去而漸漸消失,班上學生有許多上年紀的阿公、阿嬤,對著孫子用國語交談。
現在的情形是,語言課程一下課,學生是不會再使用母語,交談都是用國語,由於所有課程的編寫,都是以中文呈現,用母語沒辦法精準的溝通說明。
如果,沒有自我母語的意識強烈的話,是不會主動使用母語。家長看重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便會在家利用時間交談,強化語言的練習,畢竟,家庭是母語學習的重心。
母語學習的重心是家庭,家長有傳承語言的意識,就會經常使用,耳濡目染的教化功能才強大。光是發下教材,叫孩子要自動自發聆聽,根本是緣木求魚。
母語的推廣,學校多安排兩節上課,也是不夠的,鼓勵家庭內的學習多費心思應用,效果會更好。
陳俊利(新北市/後埔國小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