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十七日,夏普上漲百分之四,以三百三十一日圓作收。夏普受到投資人的青睞,主要是當天發表的二○一七年預估財報將往上修正,預估經常損益會出現九十九億日圓的黑字(上期為一千九百二十四億日圓的赤字),這消息振奮了投資者紛紛搶進申購。
去年八月間,當夏普還在猶豫是否要下嫁給台灣鴻海的那段時間,夏普股價跌到有史以來最低的八十七日圓,許多投資人對夏普絕望,而拋售手中僅剩的庫存。
夏普納入鴻海傘下,也不過半年,股價立即翻轉了四倍,不僅跌破了日本人的眼鏡,也讓全世界看到了台灣式經營的「鴻海魔術」。
在一般的量販店裡,也能夠感受到夏普回春氣息。趁著過年到東京度假機會,不免要到過去留學時代常去的有樂町Bic Camera電器量販店逛逛,人潮依舊,貨品也相當充足,我比較注目的還是才被台灣鴻海買收的夏普大型電視,4K電視就擺在顯目的位置,有壓過SONY、Panasonic等日本人喜歡老品牌的架勢。
夏普被轉賣台灣鴻海,能夠轉虧為盈,受到媒體注目。夏普受到最大評價,認為是「快速經營判斷」奏功,關閉虧損的日本國內工廠、知識財產權與物流部門的分社化、歐美家電大廠的買收、海外工廠的建設等,在在都顯示出身鴻海的新社長戴正吳所發揮的快刀斬亂麻手腕。
過去決定夏普重要決策的經營戰略會議,每個月定期開一到兩次,參加人員事前都要準備周到的紙面資料,在當天提出討論。現在紙面資料減少了,隨時只要有事業部招請,立即前來開會,無法前來新總社的幹部,也頻繁的使用電視會議系統,參加者桌上都設置著電子黑板,取代了以往的紙面資料。
迅速化是新夏普最大的改革重點,以往要數年才能決定的決策,現在數個月就能夠立即搞定。
像是生產電子部品的廣島三原廠,被下令關廠,集中到福山工廠。知識財產權部門與物流部門,從本社切離另設別公司。製造生產裝置的子公司,由總社吸收合併。
這些繁雜的組織改造,都是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就拍板決定。夏普這幾年在歐美市場因為虧損,被迫將拿手的電視事業放棄,集中回歸日本市場。
鴻海接手後,立刻透過購併買下賽浦路斯的一家企業,透過該企業在斯洛伐克的子公司,讓夏普品牌的電視,重新在歐洲市場上市。
二○一六年底,鴻海與夏普攜手宣布,檢討要在大陸廣州新設最大規模的液晶製造工廠。時隔不到幾個月,配合美國川普新政府的登場,夏普又宣布要在美國建設液晶工廠,在大陸與美國的競合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
過去,只有億圓以上的投資,才需要社長決裁,現在降到三百萬日圓,都需要社長戴正吳過目,夏普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新生之路。
最近日本另一電機大廠東芝,因為隱瞞財報醜聞,與投資美國核能電廠事業嚴重虧損,搞得債務超過資本,必須將賺錢的電子部門切割出售,鴻海已經宣布加入競標的行列。鴻海說,只要是與夏普事業相關的部門,夏普都很有興趣投資。
猶記夏普剛易手時,喜歡戲謔的日本媒體,曾經故意到街頭採訪日本消費者說:「夏普已不是日本企業,所以我們不會再買夏普產品。」現在夏普財務轉盈,讓日本人重拾對夏普品牌的喜愛,鴻海魔術終究抓住了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