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舉辦第十屆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潘文忠部長憂心母語斷、文化滅,要避免母語滅絕,須用更大行動力來推動。
客家委員會近日最新調查也指出,三十歲以下能聽懂客語不到四成,十八歲以下更低到一成以下,顯示客語有面臨流失危機。
原住民語流失情形更嚴重,究因原民家庭不會講族語愈來愈多,閩南語人口雖占大宗,也因使用機會不普遍不盛行,年輕世代聽不懂、不會說的比例也日漸增多。台灣母語,在追求世界觀國際教育衝擊下,更需要心力去重視和維護。
語言如果缺少情境學習和日常慣用,就很難向下扎根。雖然國中小學已將本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一○七課綱擬將新住民語也納入語言選修,但每周一節課短暫時數,要學好一門語言課程,實不容易。
對於母語大力推廣和傳承使命,家庭教育和社會政策,要承擔起更多責任和支援,才能和學校教育並肩,努力發揮母語延命效力,防止文化走上滅絕之路。
學校教育除了本土語言學習節數外,課堂中可以多用鄉土語和學童自然互動,彈性時間規畫安排傳統習俗文化活動。鼓勵父母長者和子女多用母語,在家庭中生活交談,是最佳學習環境。
社區多提供親子、老幼共學班或當地文化特色展演,中央地方可以多辦理藝文類活動,融入深植日常生活。
語言文化薪火相傳,就是要多講多接觸多包裝行銷,才能達到人人推廣、代代傳承的力量。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