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俗探源】太陽的生日中和節

文/戴永夏 |2017.02.22
1417觀看次
字級

文/戴永夏

中國以農立國,百姓主要靠農耕生活。自古以來,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社會和諧、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平安富足地過日子。這一美好願望,常常透過節俗表現出來。

農曆二月初一的「中和節」,始於唐代,唐德宗根據大臣李泌的建議,廢除正月晦日(三十日)的節日後而設立的,跟三月三日上巳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合稱「三令節」。

中和節這天,民間的活動之一是相互贈送穀物和瓜果種子。唐尉遲樞的《南梵新聞》記載:「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此時天氣漸暖,播種在即,正是農家準備種子的時候。鄰里相互贈送糧食和瓜果種子,這既有利於農業生產,又體現出鄰里和諧、友愛的良好風尚。

在這一天,皇帝也要舉行御耕儀式,象徵性地賜給鄉人百穀,鼓勵農耕生產。《中華全國風俗志》也記載:「二月朔,唐宋謂之中和節。後雖不舉,而民間猶以青囊五穀瓜果之種相遺,謂之獻生子」。

在中國北方,中和節又被看作是太陽生日,所以這一天又有祭日之俗,祭祀的方法,各地不盡相同。有的供上白菜一棵、大餅一張,因為這兩種東西是北方人賴以生活的主要食物,也都是太陽所賜。用它們作祭品,意在感謝太陽的恩惠;有的供大餅一張、涼水一碗,古人樸素地認為,赤日炎炎,一天到晚地奔波不息,必定口渴難耐,供上一碗清水,讓太陽在吃飽的同時也能喝足,可謂設想周到;也有的供上糖製大餅,名曰「太陽糕」,讓太陽能享受到美食。

清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介紹了北京地區的祭日風俗:「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

人們之所以這樣尊崇太陽,是因為太陽為「天」的代表,能給人類和萬物帶來溫暖和光明,對農作物生長、收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祭祀它,既為了感謝它的恩賜,又是想跟它套關係,以免降災給人間。

中和節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是,大臣向皇帝進獻農書。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在宮中隆重地接受百官進獻的農書,以表示對農業的重視。然後,再將農書頒發到民間,指導農業生產;這一習俗始於唐代。

至宋代,皇帝在宮中接受農書已形成制度。中和節這天皇帝先在宮中鄭重其事地接受了農書,才回到後宮跟后妃、皇子、公主們一道宴飲,觀看雜戲。宮女則在殿外玩鬥百草的遊戲。

這一習俗,反映了百姓希望統治者重視農業、關心民生;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也表達對農業和民生的高度關注。

中和節作為一個重要節日,在唐宋時期比較興盛。至明清以後,它逐漸被二月二春龍節所代替。節名雖已消失,但其重要的節俗活動卻一直流傳至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