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秀台北報導】由於不同醫院間資訊流通障礙大,民眾若想了解自己的病歷及檢驗報告,多半不易取得,為讓民眾了解相關健康資訊,衛生署研擬「國民健康資訊建設計畫」,預計花費二十三點五九億元,打造醫療資訊互通平台,讓不同醫療院所間的資訊能相互流通。計畫期程從民國九十六年至一百年,目前已交由經建會及研考會進行實質審查。
據規畫,衛生署將訂定一套健康資訊交換所需的各項標準,使醫療院所及產業界有所遵循,並推動基礎法制,包括交換情境下所涉及的倫理及社會影響力等議題,制定相關解決方案。
同時,為保護民眾健康隱私權,政府推動建立身分認證與簽章、服務架構與功能等機制,營造國家健康資訊交換環境;此外,為方便就診時醫師判讀,避免重複用藥及重複治療,衛生署規畫個人健康資訊的交換及儲存,民眾可透過載具或個人健康資料銀行的儲存及使用,包括健康數據、文字及影像內容等,讓民眾作為自我健康管理使用。
在保障個人隱私及法令許可下,衛生署規畫將衛生資訊、疫情及保健資訊、戶政資料等相關公共衛生資訊的聯結互通機制,以減少醫療院所負擔及提升公共衛生決策能力。此外,也規畫建構公共健康知識入口網,民眾可透過網站及時取得相關知識,提升對疾病及健康的認知。
衛生署並擬成立電子病歷暨健康資訊策進會,總基金一點二億元,初期由政府出資捐助六成,以協助推廣電子病歷。
經建會表示,此計畫有利國民健康資訊推廣,亦可帶動健康照護產業及醫療產業。衛生署應落實推動各醫療院所系統整合機制,並防止電子病歷不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