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楊子沅整理)
小芳來信:
每次回夫家時,我的心情總是很複雜。老公在家排行老三,有兩個哥哥,也都結婚了,有時三兄弟會相約一同回老家。嫂嫂們因為較早相識,孩子的年齡也差不多,因此有聊不完的話題,加上她們的廚藝都很好,燒的飯菜讓人讚不絕口;而我因為不擅長烹飪,所以通常都杵在那,幫不上忙。
就在昨晚,不知道是我誤會還是多心,感覺夫家長輩話中有話,說我不如嫂嫂們那般優秀,雖然老公沒有附和,但也沒有幫我說話,讓我有點難受。我沒有想要跟嫂嫂們較勁,但這樣的妯娌關係,讓我備感壓力。
請問,我該怎麼跟長輩們溝通、融入妯娌關係,緩解現在的壓力?
鄭淑錚心理師(英國心理諮商與治療學會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解析:
結婚時,嫂嫂們早已彼此熟稔親近,當婆婆「公開標榜」她們比較能幹時,先生卻保持緘默,「我」則像灰頭土臉的灰姑娘,沒人看見我的價值。
小芳的陳述,呈現的就是一個家庭的動態畫面,其中的關係為:我—大嫂—二嫂,我—兩位嫂嫂—婆婆,我—婆婆—先生。互相交疊而重複出現的主題是:「我」在三角拉鋸中,自覺是個不被重視的弱者,甚至當眾被刮臉。
放在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著名理論「需求金字塔」的架構去了解,生存—安全—情感—社會認可及自我實現,每個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都是循著此一階梯完成各階段的需求。反之,如果在一個新環境中不被認同,就不容易產生歸屬感,自然沒有安全感,也威脅到存在的價值感,便成為心理壓力的來源。
我們不妨從外部的衝突拉回來看看心理內部發生了什麼事:當先生沒有站出來為「我」說話時,他似乎認同了婆婆的想法,這時的威脅來自於「我」在先生及婆婆心目中的重要性被嫂嫂們比下去。反過來說,「我」希望和她們一樣被喜歡、被肯定,當覺得自己比較不受歡迎時,自然想逃避這種不愉快的感受;而案主的解決方案是期待先生挺身拯救自己,這種暫時的退化是一種自然的心理保護作用,藉由交出自己給別人代理,彷彿不愉快的情境就跟自己無關,交由「保護者」來承擔。
然而事實的狀況是,等不到先生的拯救更加深了心理焦慮感,此時容易掉入更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將人分化為兩群:「我」及我的對立面,彷彿透過凹凸鏡環顧四周,「我」變成了一個孤島,孤立窘迫、四面楚歌,找不到一條出路。
因此找尋處方前,要先把可能扭曲了事實的凹凸鏡拿掉,才能看見眼前的線索,放棄被拯救的需求,並獨立地認清自己內心的渴望,勇敢地面對被先生、婆婆肯定的需要;確認內心的渴望後,也才能具體地描繪如何得到他們肯定的方法。同時要提醒小芳的是,先生和婆婆之間可能存在著差異,或許先生不介意小芳不擅長烹飪,但婆婆可能會心疼兒子,拿她和嫂嫂們比較而模糊了焦點,無形中拉長了戰線。
雖然自古美食等於愛的貨幣,但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裡,一個人的價值不必因此受限,不一定要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去取悅家人,要相信自己在家人互動的過程中,能藉由貢獻其他的事物而達到愛的互惠。同等重要的是,人類社會即使不斷進化,仍無法超越群體中的競爭與合作此一周而復始的主題;如果放下好與壞、輸或贏的二元對立與價值評斷,以更開放而不批判的態度,誠心請求兩位嫂嫂的指導,化競爭中的危機為合作的養分,則有機會展開二元之外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