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文化》跳「秧歌」

茉莉 |2007.04.23
270觀看次
字級

第一次看到「秧歌」的人,很少不被它吸引的。遠遠傳來耳邊的強烈音樂和明快節奏,會讓人馬上變得愉悅起來,潛伏已久的活躍細胞似乎也會跟著蠢蠢欲動,未到現場,就被那震天價響的歡呼和掌聲給淹沒了。場中央,聲勢浩大的秧歌隊伍,正賣力的舞動豪邁有力的舞步,以極具魅力的身體語言,感染著周圍每一個人---這就是秧歌。

「秧歌」,泛指田間工作者所表演的歌舞形式,更廣義的說法,其實可說是中國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依各地的風俗民情、地理環境,或是歷史源流的發展,而有了不同面貌與風格的流派。

陝北、東北、河北、山東和山西是秧歌的主要幾大流派,秧歌的形成,傳誦著感人故事背景與豐富的內涵。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秧歌,如今在各個地方以多樣化的形式出現,不但反映了當地的風土民情、人民性格,也形成每個地方的特殊文化。

康熙年間,因故被流放到東北的眾多人士中,不乏極具藝文素養的人士,於是在孤寂的漫漫旅途中,他們將內地的戲曲歌舞帶到東北以解煩悶之情;漸漸的,這種歌舞活動與東北人民的熱情浪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東北秧歌舞。

另外,陜北的「腰鼓秧歌」,是流傳於陝北榆林、安塞等地區,據傳這是從古代邊防駐軍的軍鼓演變而來,表演時陣容龐大、舞步奔放豪邁、鼓聲雄渾撼人,上千人的秧歌隊表演時,山川震動、喊聲震天,上自老者下自幼兒,都會來上一段,形成黃土高原的一大特色。

形形色色的秧歌,各自代表著當地的文化和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有的表演時整齊劃一、聲勢壯大;有的包括演唱、小戲甚至還有高蹺;有的則以祭祀為主,多以廟會形式出現,盛況可達數萬人,表演者各顯絕活,吹嗩吶的、打大鈸的和打大鼓的爭相獻藝,一旁觀賞的掌聲和喊聲齊飛,雙方無不歡樂盡興。

如今秧歌還演化做另一種形式:夜晚的公園或廣場,有人負責打起抑揚頓挫的大鼓,男女老少,只要有興致,都可上場踏著簡單而有力的舞步跳上一段秧歌,鼓聲不歇,跳舞的人則可隨性進出,別問識與不識,只管盡情跳舞。

有機會到大陸西北旅行時,別忘了尋訪公園裡的鼓聲,跟著大夥兒下去跳秧歌吧!那一定會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經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