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國學勵志故事81 聚散終有時

文/錢文忠 |2017.02.07
1301觀看次
字級

文/錢文忠

范蠡懂得「聚」與「散」的關係,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報了大仇,勾踐復國後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很聰明,他看出越王勾踐是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的人,所以他放棄「上將軍」之類的名利獎賞,帶著少量的珠寶,乘舟遠行了。這是「一聚一散」。

他到齊國改換姓名,在海邊種地煮鹽,沒過幾年成巨富了,齊國人覺得他太有才,就請他做宰相。范蠡卻認為月滿則虧,過頭就要往下降了,因此他歸還相印,把家產分給了鄉鄰。所以叫「二聚二散」。

後來范蠡到定陶做長途販運的工作,又賺了大錢,後人叫他陶朱公。這個時候,范蠡的次子因殺人被楚國給關起來了。

在古代,如果被害人家屬不要你償命了,政府也就未必管了。於是范蠡派小兒子帶巨額資金到楚國疏通,大兒子很生氣,認為外人會覺得他不愛護弟弟,因此以死威脅,范蠡只好讓他去了。

大兒子走了後,范蠡就說:「完了,我第二個兒子一定會曝屍荒野。」旁邊人問為什麼,他說:「我為什麼派小兒子去?因為小兒子懂得散的道理,你要花錢去賠償受害人,請求他們的原諒。可我這個大兒子只懂得聚的道理,只進不出的,二兒子的命保不住了。」果然,二兒子的命最終丟了。經此打擊,范蠡又一次把錢財散盡了。

「三聚三散」是提醒咱們要懂得「聚散」的道理,懂得「捨」和「得」的關係。也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遭受各種各樣的變故,只要我們調整好心態,則生活之路將不再坎坷崎嶇。

【原文】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資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引自《史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