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老人比率高達百分之十五點五五,居六都之冠,早已晉級「高齡社會」,預估二○二○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然而快速老去的不僅是人,還包括長照、建築、交通在內。
數量不足的養護機構、近十萬棟的老屋、步調快速的交通建設……,城市對高齡者的守護,遠不及城市老去的速度。
北市民政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北市人口二百六十九萬五千餘人,老人四十一萬九千餘人,老化指數破百(一百一十一點七三),亦即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比十四歲以下小孩還多。其他五都老年人口都還沒達到百分之十四的高齡社會門檻。
長照…公立安養院僅5間
北市社會局統計,北市老人安養機構有一百零九家;其中公立或公設民營僅五家,分別在北投、文山、士林區,其他九個行政區不見「公影」。公立數量少,若民眾想入住,最快得等一年。
同時,私立安養機構卻因房屋貴、人事成本高等因素逐年減少;儘管社會局祭出獎勵,提供最高三百萬元開辦費,仍乏人問津。
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表示,根據新的長照法未來無法興設私立小型養護機構,但其實這類機構最易進入社區,就像便利商店,不見得優於大賣場,但五臟俱全,很大意義是社區化,子女可就近探視父母。
建築…沒電梯老屋像囚房
此外,台北市建管處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市屋齡三十年以上老屋多達九萬一千餘棟。北市副市長林欽榮曾坦言,依目前都市更新推動率,北市要完成三十年以上老房都更,要花二千三百年。
缺乏電梯的老房子,讓行動不便的長者出入困難。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淑惠表示,老人家形同「囚禁」在老房子內。
另外,隨人口老化,街頭「慢走」的情況愈來愈多,但交通環境不夠友善,讓高齡行人擔驚受怕。北市交大統計,去年行人A1類(當場或二十四小時內死亡)死亡人數二十八人,老人就占二十一人。
交通…綠燈過街卻走不完
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說,交通號誌、標線規畫等一定要檢討。北市交工處表示,內部確實一直有討論調整紅綠燈秒數的聲浪。
北市都發局表示,配合住宅法修正,特殊戶將採用「評點制」,依積分排定選屋順序;日前已行文至內政部,希望修改「都更條例」,將都更後的房屋稅減半徵收年限延長至四年,加速民眾都更意願。
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葉俊良說,為增加老人養護床數,市府擬主力活化閒置空間、推動公辦民營養護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