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的痛覺

文╱林薇晨 |2017.02.02
8404觀看次
字級

文╱林薇晨

辣是一種微妙的兩難。芥末的嗆在鼻腔裡,可樂的氣泡在咽喉裡,有人說它們是辣的,其實不是,只是近於辣的通暢與酥麻,並且尊重個人意志,要芥末的就蘸,要可樂的就開,不要的就不要。

辣卻不同。辣是辣在整道菜裡面,一桌子人共享等量且均勻的辣,無一倖免,十分公平。可是眾人對於辣的敏銳程度也十分參差,某人覺得還好,某人口中可能就要噴出滾滾火花。挑嘴是趨吉避凶的本能,因此客人點餐時,躊躇調配整桌菜色大辣中辣小辣不辣的比例,便是時常可見的內部折衝,往往要耗掉許多時間。適時給予建議是一個服務生的責任之一,無奈我是很能吃辣的,唯恐自己的意見起了誤導作用,最後也僅能搬出菜單上面註明的辣度以供參考,一顆辣椒兩顆辣椒三顆辣椒,三顆就是極限了——最陽春的史高維爾指標。

而且,辣,這感受何其深刻又何其縹緲,即使服務生諄諄解釋哪道菜的辣來自辣椒粉,哪道菜的辣來自花椒油,哪道菜來自黑胡椒,哪道菜又來自是拉差,也還是太抽象,太晦澀難解。膽怯忌口的人索性統統不點了。具有冒險精神的人點來試試看,也許吃了之後,覺得別有洞天,也許吃了之後,恍惚進入南無的境界,辣得恭恭敬敬,服服貼貼,那也是一種遊歷。英諺有云:「布丁的證明,在品嘗中進行。」打拋牛的證明,綠咖哩雞的證明,冬蔭功湯的證明,辣椒的證明,一樣在品嘗中進行。

當然也有折衷的辦法,那便是給客人送上一份泰式辣醬,任他隨心所欲添加。白瓷片口缽裡放了芫荽、魚露、檸檬汁、泰國辣椒末,客人拿根搗棒一邊聊天一邊研磨研磨研磨,排遣等待上菜的光陰,如同一種小巧的娛樂。其實也就是八分鐘而已。餐廳組織規定內場師傅接獲點餐後八分鐘內得為客人趕出第一道菜。就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片口缽裡辣椒素緩緩釋放釋放釋放,潛伏著,等待入口後在人的舌尖刺繡,倏忽繡出深紅淺紅的珊瑚,微血管一般枝枝蔓蔓。

某次有個戴墨鏡的客人來吃飯,表明自己正值割完雙眼皮第三日,碰不得辣,然而服務生挑出不辣的菜色左介紹右介紹天花亂墜,她倒又批評這些菜色不做辣的怎麼會好吃,百般刁難要求,令人不禁想道:「既然身體狀況如此,何苦非要吃泰國菜呢?」哪怕不吃辣,她自己就是個鳳辣子。多多少少,吃辣與割雙眼皮一樣是具有自虐性質的事,美滿的灼疼,喜悅的忍耐。不能吃辣而想吃辣是可同情的,不能吃辣而想吃辣而決定吃辣,那就是願打願挨了。無論如何人總該為自己的美負責。

通常服務生替攜老扶幼的家庭推薦鳳梨蝦球或糖醋排骨,它們馥郁溫和,微帶嚼勁,對於不能吃辣的人是很好的替代選項。尤其我想對於兒童而言,軟與嫩,大約自出生以來早已嘗得不勝其煩了,簡直就是司空見慣的成人的敷衍。乖乖乖,小朋友吃這個。然而,脆彈,卻是口感上的第一道挑戰。一個習於咀嚥軟嫩之物的稚子,某日忽忽咬了一口脆彈的鳳梨蝦球,脆彈的糖醋排骨,那香甜本是在他意料之內的,然而他的齒頰感到一股新鮮的抵抗,需要費點力氣壓制它,噢,這是什麼呢,這是飲食不再作為欺哄糊弄的開端,是成長的里程碑。

體驗了某一種攝取,於是進化了。像這樣的飲食方面的關卡,之後還要輪到辣,再之後還要輪到醉。懂得了辣的滋味與醉的意思,那意義又是兩樣。

在經典港片《第六感奇緣之人魚傳說》中,美人魚為了拯救溺水的男老師,將體內有助潛水的珍珠餵給了他,導致自己無法重返大海。之後美人魚上岸,冒充學生,千方百計要取回這顆珍珠——與男主角再次接吻。在夜市熱炒攤子,美人魚聽取舅舅的指導,蓄意點了一盤辣椒炒海瓜子,假裝給辣得不得了,一邊搧涼一邊嘟嘴一邊將臉湊向男主角面前,要他給她滅滅火。不解風情的男主角只塞給她一杯冰可樂。這曖昧互動又希望落空的橋段,觀眾大概沒有不莞爾的。然而,正是在這場約會之後,美人魚對男主角的稱呼由「周老師」改為「阿志」,兩人算是彼此認定了。辣還真有一點湯燒火熱的蜜意。

有時候替客人點餐,在對坐的小方桌上,情侶中的一方輕輕問另一方:「你吃辣嗎?」那一方微笑點點頭,剎那間,兩人尚在試探的關係便清楚不過。戀愛已經發生,但還不到情侶的地步,只有不了解而欲瞭了時才有這樣的細膩體貼,如同擔心一個孩子吃不了辣。其實這兩人即使不吃辣,彼此之間的氛圍也早已辣得晴天霹靂了,心尖取代舌尖閃過一道金電,生出微微的哆嗦,使人想起梁秉鈞的詩集《蔬菜的政治》裡,有一首〈冬蔭功湯〉:「最辣是他的熱吻/最辣是她的冷漠/最辣是他的裸體/最辣是她的整齊/最辣是他的眼睛/最辣是她的心情」。

辣是一種痛覺。愛是一種痛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