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序彊
文化與時代的變遷,帶來人類歷史與行為上不少的變化。現代生活的品質也因為前人的發明與改變而提升許多。生活愈變愈效率,市場的呈現愈來愈創新,漸漸地,人們總是追求「愈快愈好」。當今人手一機,大街上或公共場所不難看見低頭滑手機的景象,人們的內在情緒也可能因為他人的「已讀不回」而產生諸多想法猜疑與情緒困擾,這與人們習慣了立即性的回饋有很大的關係,「當我傳訊息時,我總能快速地從他人那方得到回應」、「當我玩網路遊戲時,總是在幾分鐘內就能看見勝敗結果」,這樣的狀況稱為「當下傾向」(now orientation)。
這種傾向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形成「低挫折忍受力」的狀況。挫折耐受,意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堅持自己的理念與行為繼續努力,並期待往後能獲得成果。這種堅持是當今孩童或成年人逐漸退步的部分,在教育現場常聽到學生與老師爭論道「寫作業又沒意義,寫完了又如何」,在孩子的世界裡逐漸套用了文化與社會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自己期待寫完作業就像是打完一場勝利的遊戲,能得到金幣寶物或內在成就感,當這些預期都落空時,孩子就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配合學校裡那些無法立即得到回饋的政策。
面對各種場域中,屬於低挫折忍受力的當事人,可有以下策略協助:
˙培養當事人自我肯定的習慣,不論在何種狀況之下,都能給予自己一個鼓勵,同樣的,身邊的重要他人也能時刻探索個案的進展與優點給予增強。
˙設立學習或工作上的近程、中程與遠程目標,當自己逐步完成後給予自己肯定。
˙引導當事人了解困難並非失敗,當事人可能因為過去經驗的養成,將困難與失敗化為等號,所以傾向放棄,可點出想法上的偏差。
˙勿輕易滿足當事人的要求。可稍微提升任務難度或是逐步拖延當事人看見成果的時間,養成堅持的習慣。
文化與科技的演變固然造成人類行為與內在的改變,但何不將此視為一種強韌自己的轉機,時刻給自己肯定,以「賦權」(empowerment)的角度詮釋自己的生命,也許能走一個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為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