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過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這附近是台南以前的軸心地帶有許多歷史建築都矗立此處,其中最顯眼又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數台灣文學館了。尤其在鳳凰花開的時節,門口的兩棵大鳳凰木和東側成排的豔麗鳳凰與紅磚的建築本體呼應,特別美麗。它也是台南許多歷史建築中我最親切熟悉的一棟。
圖/郭桂玲
文/郭桂玲
車行過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這附近是台南以前的軸心地帶有許多歷史建築都矗立此處,其中最顯眼又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數台灣文學館了。尤其在鳳凰花開的時節,門口的兩棵大鳳凰木和東側成排的豔麗鳳凰與紅磚的建築本體呼應,特別美麗。它也是台南許多歷史建築中我最親切熟悉的一棟。
記得小時候這裡是台南市政府的所在地,充滿了濃濃的辦公氛圍,我們國中時還曾全年級健走至此參觀,只記得見到很多市府人員、洽公的民眾,當時只覺得建物有點老舊,窗櫺的色澤都有點褪色斑駁,但那長窗的典雅形式還是深留我心。
原來這一棟建物是由日籍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他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紅磚,加上歐陸風格的石材建築所混搭出來的穩厚形式,最早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為管轄雲林、嘉義、台南地區的行政中心。二次大戰時曾一度改為空軍供應司令部,戰事結束後就成為台南市府的所在。
之後市府遷往安平,這棟歷史建築配合古蹟再利用的活化,成為了台灣文學館。
剛開館的台文館以陳列文學史料為主,展覽也多半呈靜態,觀展的人氣不高,我是常來館內的常客,總覺得人煙稀少的館內有種空寂味,常慨嘆這麼美好的空間怎麼來訪的人這麼少,實在很可惜。
直到我的小說老師李瑞騰教授來此擔任館長、開設文學教室,廣開許多親民的講座後,來館內的民眾和遊客就日漸增多起來。那幾年我也參加了三期的文學教室課程,夏日時光坐在二樓的室內聽課,無意中探看到紗簾外的鳳凰花正開得繽紛豔麗,投射在窗影上的樹影花姿美到致極。過往總是從外頭欣賞鳳凰樹與文學館建物相融併構的身影,現在從室內長窗倚看,更具雅致悠柔,拱狀長窗的幽雅經過許多年後,還是心中的最愛。
現在的文學館裡除了有文學教室、展場和文學體驗室的小劇場多元空間、演講廳,還增設了兒童文學書房、圖書室區……是各個年齡層來造訪都適宜的好空間。
我喜歡人不多的地下一樓圖書室區,安靜的空間坐擁書海的美好,讓心靈很豐富感;也喜歡兒童書房的輕鬆舒服,木質的地板、柔軟的沙發,隨意拿起一本圖文並茂的繪本來欣賞,都彷彿回到童年的快意時光裡,超自在。
當然,也喜歡這裡各大小的演講廳,每一廳室都有我聆聽文學人士分享的生命豐厚之歌,自己的生命也因一場場的文學講座更具飽滿充實。
真得很喜歡這個空間、也很享受這個空間,常覺得自己能居住在這個有台灣文學館的城市裡是多麼幸福的事。所以如有遠方的朋友來台南,我也總愛帶他們來此,希望大家可以一同感受這棟建築的美好,不只是硬體外在的還包含軟體人文的。
所以如果你住台南,一定不要忘記要常常走進文學館這空間,享受這裡無需花費金錢的滿滿資源;如果你不住台南,要來台南走走,我第一個推薦的地點就是台灣文學館。
它的豐美深厚和耐人尋味的典雅氣質,值得你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