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結核藥物真是良藥苦口,除了一次吞服要很多顆、連續治療至少六個月以上之外,這些藥物還有導致肝毒性、皮膚紅疹等藥物過敏症狀,這些綜合因素往往造成病患容易中斷治療,以致肺結核的完治率低於八成。
PZA、伊娜、立復黴素是基本的第一線抗結核藥物,這三種藥物也是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排名第四、五、六大的易過敏藥物;八年來,共有四十四件獲得藥害救濟,主要的藥害事實是肝毒性、急性肝炎及皮膚症狀。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指出,抗結核的藥害發生件數如此多,可能是病人需要同時服用好幾種抗結核藥物,每一種都可能會發生藥害,在藥害發生後又很難釐清究竟是那一藥物引起,只好把「帳」一併算在三種藥物上;加上目前還沒發現有抗結核藥物過敏的基因,因此無法預先檢測預防。
張上淳說,結核病人使用這些藥物的一到三個月內,就可能會出現藥害症狀,若是貿然換成二線的藥物,肝毒性更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藥害症狀在停用藥物後,病患都可以回復。
他指出,醫師要根據病患是否有慢性肝炎、臨床經驗、結核菌是否出現抗藥性等因素,替病患斟酌開立藥物,病患服藥期間也需每個月回醫院抽血檢驗肝功能,如果出現黃疸、肝功能異常,就要更換藥物組合。
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一萬五千名結核病患,占所有傳染病的七成,是台灣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最多的頭號法定傳染,由於療程漫長,病患每天照三餐吞一堆藥丸,不少人擅自中斷服藥。
張上淳表示,有藥廠推出複方成分的抗結核藥,病患少吃藥,就比較樂意接受治療,但複方也意謂著藥害風險加倍,顧得了便利性,就難以兼顧藥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