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他曾收治一位對卡巴氮平藥物嚴重過敏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撿回一命後,他在長庚醫院的就診紀錄欄上,多了一筆「卡巴氮平藥物過敏」的紀錄。
但是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突然精神疾病發作,被緊急送進從未就診過的醫院,醫師不知情而開給卡巴氮平,結果年輕人過敏身亡,這一條人命,凸顯現階段健保IC卡登錄藥物過敏功能形同虛設。
另一個案例是,有位記者的孩子某次服用非普拿疼的感冒藥之後,發生嚴重的藥物過敏,這位記者知道中央健保局曾經發布IC卡可登錄藥物過敏史的新聞;然而,他跑遍各家大醫院,卻沒有辦法把那種感冒藥登進孩子的健保IC卡裡,不得已之下,只好自製一張小紙條與健保IC卡放在一起。
健保IC卡登錄個人藥物過敏史,到底有什麼困難?這牽涉到各醫院的電腦系統隔闔、健保局的作業管理方式、病患的隱私權保護等。
三軍總醫院藥劑科主任葉明功指出,現在是病患在甲醫院登錄了過敏藥物,乙醫院的醫師看不到這項資料,以前的情況更不透明,即使病患都在同一間醫院看病,但換了科別、換個醫師,過敏資料就不會顯示,三總是在院務會議通過後,才讓全院都能在病患的健保IC卡上,查詢藥物過敏史。
中央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科長林寶鳳說,基於保護人權理由,健保IC卡內建的藥物過敏資料,屬於病患隱私,加上登錄者是各家醫院的醫師,並非衛生署委託民間團體統一辦理,因此資料不會上傳到健保局的主電腦裡,也無法統一格式,讓各醫院的電腦都能讀取資料。
至於有人建議掌握確定藥害名單的藥害救濟基金會幫忙登錄,但礙於法令問題,該基金會的業務項目不包括替病人登錄藥物過敏史。
葉明功並表示,愛滋感染者等某些病人擔心健保IC卡的登錄功能,將使個人用藥隱私全都錄,人權受損,但是,主管機關應酌情,讓已發生藥物過敏的人,在健保IC卡登錄藥物過敏史,預防再次過敏,這也是一種人權保障。
他說,嚴重的藥物過敏,事關人命,既是家庭、社會的損失,更會衍生醫療糾紛,主管機關應該要大力推動,除教育醫師外,病人的意識也要覺醒,共同要求政府善盡促進安全用藥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