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害成分卡巴氮平
與基因有關
分析藥害審議委員會的案件,藥害救濟制度實施八年來,發生藥害的病變首推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 Johnson),共有一百三十七件,其次是毒性表皮溶解症(Lyell)有四十五件,第三是過敏性休克有二十三件,第四是急性肝炎及肝毒性十九件,第五是惡性高熱五件。
至於造成這些藥害的藥品成分,首推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五十六件)、其次是Phenytoin(四十一件),衛生署藥政處簡任秘書陳惠芳指出,這兩種是常用的抗癲癇、三叉神經痛藥物「癲通」的成分,排名第三的Allopurinol(三十九件),則是常用的降尿酸藥物。
排名第四到六的藥物分別是PZA、依娜、立復黴素,都是抗結核的藥物,主要的副作用是肝毒性、急性肝炎、皮膚起疹等。
陳惠芳指出,中央研究院和長庚研究團隊合作的研究顯示,抗癲癇的卡巴氮平、降尿酸的Allopurinol,其藥害的發生,分別與HLA—B1502、HLA—B5801的藥物敏感基因有關,帶有基因者服用含有此成分的藥物易造成皮膚出現病變,例如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等。
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病患口、眼、鼻、生殖器等全身黏膜潰爛、皮膚起水泡的藥物過敏症狀,嚴重時還會皮膚潰爛壞死,如同大面積的燙傷;毒性表皮溶解症患者有失明之虞,兩者都有威脅生命的危險,前者致死率高達三成。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研究顯示,帶有HLA—B1502基因的患者使用卡巴氮平藥物,所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的危險,是未帶因者的二千五百至三千倍。
除了抽血檢驗
今年可望推出試劑
目前這項基因標誌已申請全世界專利保護,衛生署也已授權國內生技業者開發檢測試劑,初步結果顯示,此試劑對HLA—B1502過敏基因標記的靈敏度與專一性,已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如果通過藥品查驗登記上市,病人先測試再拿藥,將改變神經科醫師的開藥方式。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說,衛生署正在討論是否要在卡巴氮平的說明書中增列警語,甚至強迫醫生開藥前必須先抽血檢驗。他希望今年內能推出試劑,縮短檢驗時間到二小時以內。
衛生署藥政處長廖繼洲指出,以往藥害救濟制度是在病人合法用藥卻發生藥害時才給予救濟,未來希望能防患未然,以經費挹注藥物過敏的研究,避免可能的傷害。
處方箋外用途
不在藥害救濟之列
另一個須注意的問題是「處方箋外用途」。
藥害救濟基金會對「藥害」的定義是醫療人員正常開藥,病人正當用藥,卻出現無可預知的藥物不良作用,在此定義下,藥害案件往往被低估,病人發生藥害未受到救濟,主要原因是藥品處方箋外用途。
所謂「處方箋外用途」,是指「未依藥物許可證所載之適應症或效能而為之藥物之使用」,例如,含卡巴氮平的不同藥品,除了治療癲癇症、三叉神經痛,有的藥品仿單額外寫著可治療「雙極性疾患」(躁鬱症),也有醫師拿來治牙痛,在此情況下,不是每一位卡巴氮平的受害者,都能獲得救濟。
據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統計,這八年,有一百多件藥害救濟申請因「處方箋外用途」被排除在外,另有八十八人死於藥害,十一人因藥害造成障礙,一百七十五人造成嚴重疾病,受害者最高可獲得二百萬元的死亡給付,最少為五千元,藥害救濟基金會共給付了一億零八百萬元,但是病人因此無法工作、治療後遺症的費用,遠超過此一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