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其事務龐大而複雜。在資訊暢通無礙、科技變化一日千里、國際化及全球化之推波助瀾,任何組織都必須掌握時代脈動而調整與適應;何況政府法令、規章、制度因體制變動不易,加上主其事者態度開放與保守有所不同,經歷若干歲月後,需進行重大變革,也是勢所必然。願意推動政治改革者,應該視為是願意負責任之象徵,實不宜再過於苛責。
觀之新政府自五二○接任後,戮力推動各項改革,除堅持模糊之兩岸維持現狀,造成關閉協商及恢復兩岸對抗,以及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因國民黨推動公投及群眾阻擾公聽會,而宣告暫緩外,其他如不當清算黨產、一例一休、同性伴侶等,都是挾執政黨立委多數而強行立法,紛擾不斷;年金改革及軍公教退休制度改革等,似也想如法炮製,迄今爭議未休。
我們深知,有些改革是真的有必要,也有急迫性。但如推動前不能傾聽民意、良性協商溝通,不能察納雅言、博採眾議、集思廣益,立法不完整配套較不完善,自然造成爭議不斷、折損國力;甚至有些改革本不急迫,是否會有揣摩上意,而一意孤行,致民怨沸騰,也有可能。
瑞士國際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教授,也是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布里斯(Arturo Bris)一月十一日就直言:「台灣政府的政府溝通力不夠;最好的政府,是能夠說服民眾接受政府做的事都是好的,最好的政府並不是做了很多自認為對的事,因為很多時候觀感比實際更為重要。」他提出五大策略讓台灣再起。其中第一大項,即是公私部門應是夥伴關係,而非監督與對立關係。
最近輿論的反應「來看看民進黨人怎麼玩死台灣」或「假世代之名,行世代鬥爭之實,最會溝通的政府,原來是用刀片蛇籠來回答民意。」觸目可見。
究竟是人民太苛責呢?還是主政者意識形態太濃,或本來即有定見,溝通只是流於形式?還是思慮不周,決策過於草率,又無意認錯改變、死守到底,折騰人民?還是理想偏離現實?
依民主國家之運作本旨,政府係為謀國家安定、人民福祉而存在,而非遂行一黨之私或一人之欲而作為。我們也相信,任何一黨能贏得執政,都受人民高度期待,也都想為國家人民謀福利。
只是如所行不符合中道,尤其存有高度意識形態,或成見與偏見,即不能回歸真相、不能開放心胸、傾聽心聲,不能設身處地、清楚說明、有效溝通,其結果即難以和諧圓滿。
回歸中道,首先要能設定人民共享之美好願景,心中無私無我、光明正大,全以國家人民最高利益為依歸。實際推動改革時,還要保持客觀超然,廣蒐資訊、多方比較、評估現況、宏觀前瞻,進而研訂整體大戰略予全盤計畫,再細密構思配套方案。
而正式推動前,要進行有效溝通,其結果方能平衡、和諧、圓滿。至於有效溝通方式,可以考慮佛家的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攝,其主要思惟及行為模式,需符合能給大家兼顧有布恩施惠、關愛言語、利他的作為,還要能設身處地著想。如此所為之溝通較能平衡、和諧圓滿。當然政務龐雜,不可能事事兼顧,但擇其重大者多善用之。盼能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