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八月開始試辦三年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由於該方案對優質職缺的定義,以及產業別的限縮,許多部會為配合政策,硬擠硬湊出夜班、輪班,薪水只有二萬多元的職缺。
主政者未察當前國情,胡亂推出急就章,結果可能是讓年輕人學不到專業技能、技術,無益生涯規畫,部分產業依舊找不到員工,是不治標也不治本的政策。
政府為了扭轉八成以上高中職畢業生直接就學不就業,以及為傳統產業找人才推出方案,立意固然良善,惟台灣社會的就業市場普遍仍是學歷掛帥,與其把經費投入青年探索選擇繼續就業或升學,不如早早增加青年的學力,將經費投入充實技職教育。
尤其是實習課程的改善,國內雖有建教合作和產學合作制度,然而建教合作計畫,因為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對於工時、津貼相關勞動條件較為嚴格,以及申請程序繁瑣等,影響業者與學校合作意願,實習機會不多。
產學合作部分,雖有產學合作專班,但數量太少,且學生中途轉普通班或之後未留在相關產業的學生逐年增加。
而口碑不錯的「產學訓攜手合作計畫」,其重要的一環,職訓中心面臨承載量不足的問題,各職訓中心每年能開班的課程有限,往往供不應求。
各大學校院正逢少子化浪潮,為求生存、謀求轉型之際,教育、勞動主管機關應研議修法,輔導、鼓勵高職、大專校院轉型成為地方職訓中心,透過擴大推動「產學訓攜手合作計畫」,幫助學生畢業即就業,也讓職校找到第二春,重新找回技職教育的核心價值。
同時,擴大辦理企業公費生計畫,並推動讓所有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到兩家以上不同型態的公司實習,讓產學接軌、增加學生學力。
曾慧青(台北市/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