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小學堂 張繼〈楓橋夜泊〉
圖/RM包
文/惠馨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多令人感到惆悵,甚至因秋楓落葉而引發思鄉之情,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詩作即是關於秋天引發思鄉情愁的作品。相信〈楓橋夜泊〉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然而你們知道作者張繼僅僅憑藉「一首詩」即揚名千古嗎?甚至詩中「寒山寺」更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
那一年張繼赴京趕考,卻黯然落榜,只好轉道回鄉,等待來年再戰。回家之路何其遙遠?某個秋夜,泊於蘇州城外的楓橋,眼前江南水鄉幽美之色映照著心懷愁思的客子,輾轉難眠之夜,伴著遠處寒山寺的鐘聲落筆作詩,將夜半寧謐卻孤深幽冷的心境,不著痕跡的渲染出來,形成客旅愁思的名作。
首先詩作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共十四字,卻出現六個畫面,分別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月落」為動態視覺形象,強調時間流逝;「烏啼」為動態聽覺形象,強調靜謐空間;「霜滿天」為詩人體感反應,點明秋季;一轉頭「看見」遠處岸邊轉紅的「江楓」更增添蕭瑟的離愁之情,然而夜晚的楓紅是否真的可見?或許這只是詩人面對自身處境的投射作用,想像眼前「清晰」的楓紅正輝映著自身的蕭瑟寂寥;近處霧氣茫茫的江上「漁火」正與岸邊「江楓」相互輝映;「對愁眠」則是指如此景色看在不眠之人眼中,成了難以言喻的愁緒,全詩此刻焦點落於孤舟客子身上。美景雖美,卻無處不透露著寂寞清冷之感,令詩人無力消受。
過於繁複的意象會令讀者產生壓力,於是詩人在前兩句連續使用六個意象後,後兩句僅出現「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兩種意象,疏密有致的編排使得整首詩讀來餘韻不絕。「姑蘇城外」一座「寒山寺」明表詩人停泊暫歇之地,有著歷史脈動與畫面,詩人藉「鐘聲」回盪打破寒夜寂靜,表明自己意識清晰、徹夜難眠,以寒山寺之「靜」,凸顯「鐘聲」之「動」,「以聲襯靜」之語不僅暗示鐘聲敲響歷史記憶,更敲痛詩人面對未來的落空感與茫然感。金榜題名的渴望與失落,詩人除了夜半以詩療傷,似乎再無他法。
我們從詩中視覺、聽覺、觸覺的交互感受,可以看見一個考試失利的文人,漂泊異地讓羈旅之途顯得更加落魄淒涼,觸景生情因而感慨萬千。自古「詩家不幸讀者幸」,或許也因張繼名落孫山的不幸,才讓我們有幸閱讀到如此聲色交融、動靜錯落的好詩,甚至跟隨張繼的腳步尋跡探訪「寒山寺」、「大鐘」、「楓橋」等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