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小學堂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千里船。
自古文人多有報國之心,然因際遇而顛沛流離者亦不在少數,杜甫即是唐代著名例子。杜甫一生飄泊,適逢安史之亂,一度避禍梓州,居無定所之際輾轉來到四川成都,此時安史之亂已平,他接受親友資助修築一座茅屋(草堂),讓家人有棲身之所。飄零的日子暫時安定,面對如此清幽雅淨的城外草堂,生機蓬勃的景色令杜甫陶醉其中,於是提筆寫下此景,因而成就此詩。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說明詩人立於草堂中所見的動態景象。嫩芽初發的枝柳上,有成雙黃鸝鳴叫;晴空萬里巧見白鷺向天飛翔,自在舒適之情躍然紙上。以「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種顏色黃綠相接、藍白互映的風景,襯托詩人內在的歡快。其中「鳴」、「上」兩字皆有「動」與「聲」之形象描摹,透過視覺與聽覺間的相互渲染,更能顯出早春的盎然勃發,似乎也側寫出詩人暫居草堂的滿足與舒心。
後兩句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千里船。」一般而言,詩人面對如此愜意環境應該要自然歡快,卻在此處以「千秋雪」、「千里船」落筆,是否有言外之意呢?窗口遠眺,西山有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上,停泊著開往東吳的船隻,以「近」、「遠」、「遠」、「近」的視覺挪移手法,借景托情的鮮明刻畫出來。
詩人臨窗遠眺,卻見四時不消的白雪,千年積雪的寒意似乎正暗示著戰禍頻仍,掛念國事的詩人雖遠離朝堂,卻心繫百姓。再者,儘管暫居草堂為詩人帶來短期的寧靜祥和,卻抹不去內心的嚮往與志心。杜甫為中唐文人,卻不言都城「長安」,反以「東吳」取代,或許我們可以如此猜測:詩人以三分天下的明主「孫仲謀」期許當時上位者,千萬不可忘了身在千里之外(成都),心卻仍繫朝廷的「我」(杜甫)啊!
蘇軾曾讚杜甫「少陵翰墨無形畫」,意思是稱讚杜甫的詩作美得就像一幅絢爛生動的畫作;幾棵翠綠垂柳隨形而生,成雙黃鶯靈巧停於枝上鳴叫;湛藍天空橫映一行自在的白鷺;遠處遙望西山積年不融的白雪;近處水面則泊著一排將往遠方的船隻。全詩僅是寫景,卻把詩人萬里客居的鬱悶,以及有家不得歸的愁緒藏於其中,可謂「景在眼前,情在景外」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