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健舞《胡騰舞》,是從中亞細亞塔什幹一帶傳入我國,是一種男子獨舞,以雄健迅急、剛毅奔放的騰踏舞步為主,流行於北朝至唐代。舞者的面貌、舞服、舞姿,唐詩中都有詳細記述,如唐李端描述:「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 反手叉腰如卻月。」劉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句:「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胡衫雙袖校,手中拋下蒲萄盞,西顧忽思鄉路遠。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
五○年代末出土的西安東郊一幅〈胡騰舞〉壁畫,描繪了舞蹈者、伴奏和伴唱者的神態:中間地上鋪了毛毯,有一深目高鼻男子,舉左投足的舞姿,正像在跳躍。兩旁各鋪著兩塊地毯,有九名樂工伴奏,分別為四弦琵琶、笙、銅鈸、橫笛、拍板、豎笛、箏、箜篌和排蕭,另有兩名伴唱者。樂隊和舞蹈者都是男性,且都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