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刻藝術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高峰期,時有創新技法出現,嘉定竹刻甚至影響宮廷雕刻工藝的製作。當時最著名的竹人有嘉定派竹刻傳人的吳之王番、封氏昆仲、周顥,以及金陵竹刻傳人潘西鳳等。
之王番擅長多種刻法,首創「薄地陽文」技法,除立體圓雕外,浮雕更是造詣深厚,對各類雕刻工藝發展影響深遠。
封氏一門以竹根圓雕人物著稱,錫爵、錫祿、錫璋兄弟三人號稱鼎足,封錫祿成就最高。錫祿好作梵僧佛像、仙翁天女,刻畫入微,精細得神,竹根人物無人能出其右。
周顥是書畫家兼刻竹家,也是竹刻史上的關鍵人物,作品清雅灑脫,流露文人逸趣,在技法上集嘉定派之大成,以刀代筆,呈現南宗畫法入北宗風格之竹,對後人影響甚大。
清代中晚期的竹人,見於史載者甚眾,但可稱大家者卻罕有,因當時大多數竹人以模擬書畫為創作,能自畫自刻者不多,於是刻竹者淪為刻工,竹刻藝術也因此式微。圓雕、透雕、高浮雕之作日益減少,常見的只是在竹材表面用刀單一技法,只有少數精刻竹人如鄧渭(得潢)、周鍔(劍堂)、韓潮(蛟門)等。
在主流竹刻以外,另有朱鶴所創倣古青銅彝器竹雕,結合浮雕、透雕、拼嵌等技法模擬三代鼎、卣、尊、壺等,唯妙唯肖。
浙人潘西鳳,寓居揚州,繼承了前明濮仲謙的簡率刻法,被譽為金陵濮氏之後竹刻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