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較頑皮、好動的兒女,總是傷透腦筋。這些「淘氣鬼」往往天資聰敏、心強體健,只要教導有方,多出賢能之輩。宋代龐安時即是一例,後成為名傾江淮的大醫學家。
北宋時,蘄州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有一戶龐姓人家,為醫學世家。主人龐之慶,為當地名醫,膝下有兒,名叫龐安時,字安常,幼時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秉性豪放,但也愛鬥雞、玩狗、擊球等無所不為,常弄得雞犬不寧。
一天,龐之慶讓兒子安時讀《脈訣》,自己則外出行醫;回家時,發現兒子已破窗而出。晚上龐之慶責備他,他反駁說:「是不足為也。」他不但學了黃帝、扁鵲的脈書,能貫通其說,並能闡發新義,父親甚為驚訝。從此,父親對兒子除了嚴格管教外,特別注意因勢利導,順從他的志趣。
龐安時在父親的教導下,全心功讀醫學,大有長進。正當他努力進取時,突患耳聾,從此,他去掉頑性,摒絕一切戲弄,更努力研讀《靈樞》、《太素》、《甲乙》等醫學書籍,匯通百家,尤精《傷寒論》,以善治傷寒名聞當世,蘇東坡曾讚其「精於傷寒,妙得長沙遺旨。」
龐安時效法父親,從不輕易用藥,更不拿病人作試驗。他為人治病,凡遠道來求診的,則照顧食宿,親視饘粥、藥物,直到病好,才讓病人回家,由於他救人無數,治癒者十愈八、九,病家持金帛來謝,但他都不予收取,因此人們都稱他為大善人。
龐安時與蘇軾是好朋友,當時,蘇軾口吃,龐安時耳聾,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說:「龐安常善醫而聵,與人語,書在紙,始能答。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而何?』」
龐安時一生廣尋諸家,著有《傷寒總病論》一書;五十八歲時,與家人坐語而卒。後人為紀念他,在他的住處修建了「藥王廟」,廟內塑有蘇、龐二人對話之塗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