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17)

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16.12.23
2294觀看次
字級
楊柳觀音。施金輝繪。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圖/周云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出自明‧蓮池祩宏《阿彌陀經疏鈔》

【賞析】
《華嚴經》有一首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意思是:菩薩就像天上的月亮,常遊於虛空之中。只要眾生的心海清淨,沒有塵垢,菩提月光就會映現在我們的心上。
月亮雖只有一個,但是它在不同的時空下,不論江、湖、河、海,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有月亮的顯現。如偈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藉由月映水中,來譬喻菩薩的修行,能因應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普應群機,給予不同的感應。
曾有人說,東方人念觀世音菩薩,西方人也念觀世音菩薩,為了大家求這個、要那個,菩薩常常要「千處祈求千處應」,東奔西跑,怎麼忙得過來呢?還有人說,怎麼這個人有菩薩感應,那個人也有菩薩感應,而自己卻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
其實不然!這就是「菩薩清涼月,常遊行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的道理。沒有菩薩的感應,不能怨怪菩薩,而是要真心的問問自己,自己的心湖清淨嗎?不管是江、湖、河、海,只要心清淨了,菩提的月亮自然會現前。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得到菩薩的感應,有的人無法得到菩薩的感應。
菩薩如同圓滿皎潔的月亮,平等普照大地。然而有的地方能受到月光映照,有的地方接收不到,這是眾生接受條件的問題。好比眾生心中的貪欲、瞋恚、愚痴,遮蔽了自己的真心佛性,就不能怪菩薩沒有感應了。

──節錄自《星雲說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修行問題】

什麼叫做「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世間的森羅萬象,無論有情、無情,動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如人的毛髮齒爪、皮骨筋肉、腦髓等屬於地大。「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如人的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便尿等屬於水大。「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如人的體溫暖氣等屬於火大。「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屬於風大。
譬如:一朵花的綻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水」分,溫暖如「火」的陽光,以及流動的微「風」,倘缺少一大,便無法開花結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調,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離死亡不遠了。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皆空」,意指萬物由眾緣所生,若缺少因緣和合,則不生萬物。四大皆空,不僅在眾緣離散時才說空,當人健康的時候,花正開放的時候,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要說「有」,就是如實的「空性」。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討論》〈教理〉

妙因妙果
文/星雲大師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無論何事、何物,都不可能單獨存在,也並非突然而有,都是靠因緣合和所生起。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凡事有了微妙的因,才能生起微妙的果。所以「妙因妙果」有四點說明:
第一、靜能生悟:人,莫不希望自己能夠聰明有智慧。怎樣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透過體悟轉化為智慧呢?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江水映月,必得水清而寧靜的時候,月亮才能顯現江中。人,往往在靜下來之後,心中的雜念妄想摒除了,一些過去的人事,就會慢慢浮現出來,甚至已經遺忘的事物,也會忽然記憶起來,所以佛教講「戒、定、慧」,經由靜定的功夫,才能生出智慧,因此「靜」是「悟」的妙因。
第二、熟能生巧:「萬事起頭難」,凡事只要經常演練,就會熟能生巧,變成專業。就如學騎腳踏車、學習游泳,以及樂器彈奏、電腦操作等,練習久了,技術就能純熟。甚至讀書也是一樣,讀熟了,書裡的文詞就能朗朗上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不經意地想起書中的文義。正如蘇軾所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都是說明「熟」是生「巧」的妙因。
第三、勤能生有:《左傳》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人只要能勤勞,就不會貧窮,只要能勤勞,就不怕一事無成。讀書也是如此,只要能「勤」,就能知識廣博,所以「勤」可以製造財富,「勤」可以累積學問。貝多芬說:「只有勤奮不懈才能夠獲得技巧」,所以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勤」,必能有所成就,只要有「勤」,就能荷囊滿豐,所以「勤」是「有」的妙因。
第四、喜能生樂:每天的生活,如果我們能見到人就歡喜,遇到事也歡喜,在任何環境裡都歡喜,如布袋和尚的「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就可以將歡喜散播給人。歡喜就像蠟燭一樣,只要你把火點燃,就能帶來光明;歡喜就像太陽一樣,只要一經照射以後,就能破除寒冰。白居易說:「不開口笑是癡人」,因此我們要能常懷歡喜心,讓生活中充滿歡喜,如此人我之間,必能充滿歡樂,生活自然就會快樂,因此,「喜」是「樂」的妙因。
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胡適博士也說:「要想怎麼收穫,便先怎麼栽」。所以「妙因妙果」有四點意見提供大家:

第一、靜能生悟。
第二、熟能生巧。
第三、勤能生有。
第四、喜能生樂。

──摘自《星雲法語》第三冊 p35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