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月滿則虧」語出《戰國策·秦策.蔡澤見逐於趙〉篇,意思是說月亮圓了之後就會虧損;與這句話連用的還有另一句話:「日中而移」,意思是太陽在正午之後就會下移。這兩句話的蘊含相同,即強調事物發展到頂峰後,必然會衰退乃至衰竭。
戰國時著名的策士蔡澤就引用這兩句話,告誡當時擔任秦國丞相的范睢,應認清這一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見好就收。果真,在與蔡澤一番深入交流後,范睢向秦王稱病請辭。范睢請辭後,是誰接替丞相的職務?蔡澤。
蔡澤是戰國時燕國綱成(今張家口懷安縣)人,自小聰穎好學,成年後一面周遊列國,到處謀求官職,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他離開燕國後,首先到趙國,可是很快就被趙國趕了出來;隨即,他又趕往韓國、魏國,非常不幸的是,在前往韓國和魏國的路上,他被強盜搶走了鍋鼎之類的炊具;他只好向西來到秦國。
在秦國,這時候擔任丞相的范睢正身處窘境: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兩個人王稽和鄭安平,經他推薦,被秦王委以重任——王稽任河東太守、鄭安平任將軍。但是這兩人相繼出事了:西元前二五七年,鄭安平率兵進攻趙國,被魏國信陵君打敗於邯鄲城下;鄭安平率兩萬士卒降趙;西元前二五五年,王稽與諸侯私通,事敗後被賜以棄市重刑。依照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雖然秦王並未追究其責任,但范睢心理上乃是存在著陰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蔡澤來到了秦國,跟范睢講了一番「日中而移,月滿則虧」的道理。並且列舉了從商鞅到吳起、大夫文種乃至同時代的白起「成功而不去,禍至於此」的教訓,也提到范蠡因為懂得這些道理,因此,適時隱退,「超然避世,長為陶朱公」的事例。結果,范睢果真被蔡澤的這番言辭所打動,數日之後便向秦王請辭,同時向秦王推薦了新丞相的人選——蔡澤。最後,范睢於王稽被處死的那年病死——好歹也算是全身而退了。
很有意味的是,蔡澤擔任秦相不過寥寥數月。在這段時間裡,秦國向東滅掉了周朝,隨後因為有人對他惡語中傷,他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離開了丞相之位的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先後奉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生平安。
就一個人的一生或事業來說,會有「向上期」,也會有「衰落期」,而居於兩者之間的則是「巔峰期」。前兩個時期,讓人無限嚮往、也讓人留戀;後一個時期,讓人深惡痛絕,常無法也不願意「見好就收」。
但是,蔡澤對這一切卻看得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才對范睢進行「勸退」;他自己也做了幾個月的丞相就引退。古往今來,有太多的功臣因為功成身不退而招來橫禍。楚漢爭霸時期的策士蒯通對此有十分精闢的概括:「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對於專制制度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來說,你可以與其「共苦」,但不能「同甘」;當江山已定,昔日的功臣,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對手時,只能請你「靠邊站」,甚至「清除」了。
可惜的是,古來很多功臣並不懂得「月滿而虧」的道理,所以,糊裡糊塗地把自家的性命給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