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山蕉的婦人,以「良心測驗站」方式,與買山蕉的人結緣,這是人與人的互信,也是她持續經營的理念;即便過程中遇到「奧客」,她也以因果角度看,不去計較。
在這位山蕉農的身上,彷彿看到人性的連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大的特點就是「給」,將「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
我有一位信佛朋友,當他把東西施捨時,希望得到的不是對方的感念,而是「感念對方讓自己有給的機會」。聽他這麼說,才忽然明白施與受的關係,這是有福有德有智慧的人才有辦法體會。我想,那位賣山蕉的婦人,心中必有「感恩你讓我有付出的機會」吧!
星雲大師強調緣起即性空,凡事不只單向思考,應多方思惟,與其改善外在環境,不如改變內在心境,言簡意賅,值得深思。
從教育角度來看,便是認知、情意、技能間的循環關係,亦即有了認知的基礎之後,能否心存感恩、心存善念去做這一件事,這要落實生活中,並推廣出去。
我並虔誠宗教信徒,但我認為宗教裡人性光明理念,應發揚於每個人身上,淨化心靈,感染群體,才能陶冶一流品格,建立良善社會。
林彥佑(高雄市/國小教師)